今年年初,我在下基层时,与六合镇振丰村80岁的老党员梁玉昌拉家常。老梁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到了“压力”,他说:“潘书记,我和你说实话,我对现在的干部下基层不满意,村民大会开得少,农民了解政策少,干部真正入户少。”
我问他:“镇里不是有包村干部吗?”梁玉昌说:“你们的包扶,就是春天包种地,冬天包过年。光访贫问苦、临时救济不行。现在我们农民真正需要的是发展生产的思路、项目、领路人,得想办法让大家都富起来。”
老党员的直言,让我陷入了深思……
随后的二十几天里,我带着这个问题对全旗11个乡镇的不同类别的村屯进行了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过去旗委、政府成立包扶工作队,把农民当做弱势群体,一年两次帮扶,对农民增收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助推作用不大。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帮扶的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增收致富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三农”工作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包扶工作队改为引领工作队,成立了旗、乡、村三级引领工作队,形成了覆盖全旗的引领工作队网络。
今春以来,引领工作队的1000多名党员干部活跃在阿荣旗的农村基层,与农民融为一体,扑下身子为“三农”服务。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实践,全旗农村的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霍尔奇镇后山根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合作社,全部实现现代化耕作方式,实现了“农民种地不下田,项目支撑先得钱,打工还能挣份钱,秋后又能分到钱”的模式。
“三农”一兴,满盘皆活。看到引领工作队的同志们一张张晒黑的脸庞,我对大家说:“以后看干部的政绩,就是要看他的脸上有没有黑土地的颜色,身上有没有泥土的芳香。”
(本报记者高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