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2日 星期四

    媒体岂能对可疑数据不设防?

    作者:吕怡然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2日 07版)

        这些年,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信源,一些容易引起百姓兴趣的数据,更是神速地被媒体引用。但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数据、榜单,靠谱吗?信息来源、抽样方法、统计步骤、分析过程等,能确保公正、科学、准确吗?数据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数据是否正确,直接关乎新闻真实性。

     

        “世界级”的“皮包公司”?

     

        打开“世界奢侈品协会”的官方网站,看这个自称“经美国政府批准并由国务院签署认证成立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之“中国代表处”横空出世以来的“深深足迹”与“煌煌业绩”,不由人不信其“世界级”的权威性;而浏览由其开设的“全球最具价值TOP100奢侈品牌官方大典”官网,更恍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主办机构、联合机构、支持机构、合作机构……一长串中外官方单位名录,足以把人看得发愣;而合作媒体名单上,世界和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电视台、网站,几乎悉数在列,怎一个“牛”字了得!再看“十大顶级时尚”、“十大私人飞机”、“十大豪华游艇”……10个榜单100个奢侈品牌,光彩夺目,叫人眼晕……

     

        但恰恰这个“全球奢侈品牌100强”榜单上罗列的许多二线品牌,被网友瞧出了破绽,由此对“世奢会”及其中国代表处的注册信息、运营模式、“首席代表和执行官”的身份等提出质疑。近日,随着一些媒体深入调查,一个“皮包公司”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据悉,北京有关部门已对其展开调查,只是不知道,是否也会把那么多成了“世奢会合作伙伴”的官方机构和媒体列入调查范围。

     

        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情媒体不能不自我检视:“世奢会”曾经推出一系列“年度官方报告”、“排行榜”、“蓝皮书”、“监控报告”之类,当时诸多媒体深信不疑、照单全收,还颇有“抢新闻”的劲头,现在来看很可能上了大当。

     

        拿到“数据”怎么就不“稍加分析”?

     

        发布与奢侈品相关的市场信息,“世奢会”将之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借以扬名立万、制造影响力。而每当它发布信息,即刻便成各种媒体包括国家级主流媒体的新闻素材。

     

        以今年年初《华人春节海外奢侈品消费数据监控报告》为例,这个并未说明调查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的报告称,“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累计达72亿美元,比预计数额增长了15%,创历史最高点,以上消费分布为欧洲46%,北美19%,港澳台35%,消费目标为名表、皮具、时装、化妆品香水……数据证明,中国人已经成为节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居全球之首”。一时间,这些数据和结论在网络和传统媒体上广为传播。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便会生出疑窦:这个“监控报告”标注“数据周期”为“2012-01-01—2012-02-01”,为期1个月,发布日期则显示为“2012-02-04”,这表明,当佳节期间国人在欧洲、北美、亚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消费尚在进行中,“世奢会”就汇集到了种种信息,而且在截止时刻之后的数十个小时里,便精确计算出了世界各地市场的消费总额和其中奢侈品的份额、持中国护照者的消费份额等等——效率之高、能力之强,是不是有点超乎常识?超乎常识的东西果真可信?

     

        据报道,早在去年,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梅新育就指出,“世奢会”在一个会上现场发布的数据“极度夸张”,而且报告本身自相矛盾:一面称2010年中国旅游者在境外的支出总额是549亿美元,一面称其中奢侈品消费为500亿美元,而按照当年中国总共出境人数5700多万人次计算,平均每个人只花费80多美元食宿和游玩的费用,怎么可能?而一名“世奢会”前员工最近披露的内幕是,就在这个发布会头天晚上,几个员工通宵达旦在网上扒资料,活动前几个小时,这个数据报告才拼凑完成。活动结束后,因为数字给人揭出了洋相,“头儿”对下属大发雷霆……

     

        媒体必须再次检点自己的职业操守

     

        “世奢会”是否涉嫌数字造假,要由权威部门调查取证,这里不作妄断。但我们的媒体却需要举一反三,再次检点自己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难道因为是以“世界”冠名的机构发布的信息,难道因为是可以抓取眼球而“求之不得”、“正中下怀”的数据,就不辨其是否“极度夸张”而轻率写进新闻、引入报道吗?

     

        这些年,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成为新闻信源,一些容易引起百姓兴趣的数据,如“胡润富豪榜”之类定期发布的东西,更是神速地被媒体引用。但这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数据、榜单,靠谱吗?信息来源、抽样方法、统计步骤、分析过程等,能确保公正、科学、准确吗?前些年,一个所谓“全球性调查报告”称“平均每个中国人有19.3个性伴侣”,曾贻笑大方;所谓“权威机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因室内污染所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实乃向壁虚构;所谓“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系以讹传讹……但当时,它们都被正儿八经地写成了新闻报道,有些权威媒体也掺和其中。

     

        数据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数据是否正确,直接关乎新闻真实性。这方面反面的典型案例从来没有“断档”过,但愿不要再添加新的案例了!

     

        说来很有几分反讽意味,“世奢会”主办的“全球最具价值TOP100奢侈品牌官方大典”的“特约协办机构”名单上,赫然有一个“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这个“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首家专门从事打假的社团机构”,是否对“世奢会”验过真伪?是否对其发布的数据做过甄别?是否将数字造假也列入打假工作的目标?郑重建议它从“特约协办”的“世奢会”发布的数据入手,切实地查究一下、剖析一番。

     

        (本文转载自《文汇报》 作者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高级编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