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11)

    一位乡村教师的“三不动”

    ——记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教师曹延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1日   09 版)
    图为曹延标老师正在给学生上作文课。资料照片

        在江苏连云港,有一名乡村教师,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三不动”教师,因为他扎根乡村小学26年,从不因环境而动摇,不为金钱动心,不为名利所动容,26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他,就是灌云县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教师曹延标。

     

        “教好学生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更是我这一生的追求。”这是曹延标发自肺腑的话。

     

        “好条件换不来孩子的前途”

     

        破损的围墙,简陋的红砖平房,坑坑洼洼的教室地面……这是年仅20岁的曹延标第一次到下坊中心小学时所看见的情景。

     

        1986年初,作为分配的三个师范生之一,曹延标完全可以选择到全县最好的小学任教,出人意料的是,他偏偏选择了贫穷的家乡学校——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离开偏僻的乡村,为什么又选择回去?”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知道知识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们需要教师带他们走出深山僻壤,我要做这样的引路人。”

     

        来到下坊中心小学,面对全校400多名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曹延标越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握紧拳头,“我要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走进教室的第一天,看着凹凸不平的泥土地,曹延标的心情无法平静;看着孩子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深深地担忧着孩子的未来。

     

        “虽然我不能给他们宽敞的教室,但我可以用双手改善这里的学习环境。”从此,校园里多了一位“泥瓦匠”。

     

        “一天晚上,我路过教室,看到小曹蹲在地上,卷着袖子和裤腿,用干土和碎砖块把教室里坑坑洼洼的地方一点点填平。见他猛地站起来后突然瘫倒在地,我立即冲进教室扶起他,这才知道小曹已经在地上蹲了三个多小时,腿麻得失去了知觉。”已经退休的郑儒昌老师回忆着那一幕,依然动情。

     

        在曹延标心里,没有什么比孩子专心学习的神情更让他踏实了。“只要能给孩子们一个静下心来学习的环境,再苦再累都值。” 曹延标深情地望着教室里正在朗读的孩子们,会心地笑了。

     

        1993年,刚参加教学工作7年的曹延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在表彰大会上,时任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校长何林左向曹延标抛来了诱人的“橄榄枝”:“年轻人,来我们学校吧!我们的工作环境比你学校强几十倍,舒适的环境下,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也更容易出成果!”

     

        一边是条件优越、具有百年历史的省实验小学,一边是条件薄弱、生活艰苦的乡村小学,面对选择,曹延标并没有犹豫,坚决走向了后者。“从进校的那一天起,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便在我脑海挥之不去,相比城里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曹延标语气坚定。

     

        时值初夏,走进曹延标的家,闷热的屋子让人喘不过气。每天夜晚,曹延标都伴着灯光给孩子们批改作业,由于屋内闷热,他时常汗水湿透衣背,手心的汗浸湿了孩子们的作业,老母亲见不得儿子如此辛苦,偷偷抹泪,“我劝他别那么拼命,万一身子垮了怎么办?”可曹延标从没有停止这么卖命。

     

        “人生短短几十载,趁着身子骨还扛得住,多为孩子们操操心,娃儿们的指望可全在我们身上呢。”灯光下的曹延标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继续批改每一份作业。

     

        “金钱买不到孩子的未来”

     

        作为贫困地区的“孩子王”,清贫是曹延标必须面对的现实。

     

        2000年前后,学校遇到了困难,他仅有的600元工资也经常被拖欠好几个月,而那段时间里,全家的吃穿用、孩子的学杂费、父母的医药费全压在曹延标一个人肩上。一次,党组织收取50元党费,曹延标翻遍了口袋才找出4块8毛钱,最后还是靠妻子李霞去亲戚家借,才替他交上党费。回到家,李霞哭着埋怨:“你即使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家人想想啊,你就打算这样穷一辈子、借一辈子吗?以你这么好的教学水平,去哪个学校不抢着要啊,干嘛在这穷村小活受罪!”

     

        面对捉襟见肘的生活,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曹延标又何尝没想过动摇。2008年,他的父亲得了骨癌,一个月光药费就近两万。“我四处借钱却也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后来亲戚朋友看见我就躲。”曹延标苦笑着说,当时县里有不少私人学校请他过去,有的甚至提出年薪10万块,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曹延标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如今,曹延标的语气坦然,“在那些夜晚,孩子们纯朴的眼神、天真的笑容,不断叩打着我的心,我不能为了自己放弃他们。如果我选择高薪,虽说帮了家人,可欠下的是孩子们一辈子,是数百个娃儿的未来!”

     

        26年的教师生涯中,曹延标面对的金钱诱惑无处不在,高薪聘请的合同书经常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曹延标一直视而不见。

     

        苏南一所实力雄厚的私人学校特地派人将一份月薪高达8000元的工作合同送到曹延标手中,并不断打电话表示,已经租好了房子,曹老师可以随时入住。

     

        在其他人眼里,这样的好事儿求之不得,但曹延标始终不为所动。他说:“虽然在这里我的收入不多,但我收获的是孩子们的美好未来,这份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

     

        “对于钱,曹老师一直看得很轻。”和曹延标共事了16年的金刚老师告诉记者,“曹老师爱好写作,是县里远近闻名的‘曹作家’,曾有多家当地公司请曹老师抽空出面代言,其中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板更是举重金相邀,都被曹延标以时间紧婉拒了。而对于附近伊芦中心小学、侍庄中心小学等学校的邀请,曹延标的时间却是富余的,他时常跑去为教师作免费报告。

     

        “名利带不来孩子的希望”

     

        在下坊中心小学,有不少学生家长半开玩笑地说,曹老师很傻,傻得让人觉得惋惜,可正是因为他有这份傻劲儿,孩子们才有了希望。

     

        1996年,当时的县委宣传部部长刘飚找曹延标谈话。一席长谈后,刘飚当即拍板,“你可以来我们宣传部报道科工作。”从农村教师到县城公务员,在多少人眼里,这是令人艳羡的工作机遇。听闻消息的家人乐坏了:“去政府部门那可是铁饭碗,工资高福利又好!”

     

        当天,曹延标请了半天的假,把自己锁在书房想了很久:当公务员就意味着不能再站上讲台,不能给孩子们上课了,他舍不得孩子们,况且自己的作文教学改革实践才刚刚起步,不能半途而废。但转念想到家人充满喜悦的眼神,他又犹豫了。

     

        一遍遍翻看孩子们获得的作文奖状,当初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情景在脑海一一浮现,回忆中,曹延标静静地流下了泪水。

     

        第二天,曹延标回绝了部长的好意,回到家愧疚地对妻子说,“对不起,我没能给你们提供好的生活,我还是舍不得孩子们,一想到要离开课堂,我的心就如一把刀在割。”

     

        “那是我26年教学生涯里唯一一次缺课,但正是那天的决定让我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曹延标诚恳地吐露心声。

     

        一年后,灌云县教育局局长张恩中邀请曹延标去教育局工作,并已经为他下岗多年的妻子安排好了职位,这次的诱惑更大,可他再次拒绝了,毫不犹豫。

     

        曹延标,这位普通但不平凡的人民教师,26年来,就像一棵青松,牢牢地扎驻在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屹立挺拔。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 晨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66年11月

     

        ●任教学科:小学语文

     

        ●毕业学校: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从教地点: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

     

        ●任教经历:1986年9月至今在穆圩乡下坊中心小学教学

     

        曹延标的人生箴言: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儿童文学创作,我希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教学上的好老师,为全国儿童奉献更多的精品佳作。

     

        同事的评价:一名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心灵,充满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在校园里,有许多热爱曹延标老师的小读者,可谓其“学者学”;在校园外,有很多以他为榜样的教师,可谓为“师者师”。

     

        下坊中心小学教师 杨友红

     

        学生的评价:曹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他总能将答案穿插到故事里,讲给我们听。我们喜欢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爱曹老师。

     

        下坊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 刘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