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敢为人先,民本和谐”,八个凝练的大字以“城市精神”为名举起旗帜,吹响号角,重塑着当代温州人的历史文化自信。其实,温州从来不缺乏文化,缺乏的是当下的认同和唤醒。如今,温州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焕发出生机,正如有专家指出,文化曾经是解读温州发展的路径。而今,站在城市转型的关口,文化更是破解危机困境之钥,助力温州转型发展。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走进浙江省温州市。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6月1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温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林斤澜短篇小说奖”评选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温州通过“文化走出去”举措,向全国主动推介温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断展现“经济温州”之外的“文化温州”新形象。
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说,“温州人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温州模式’,就闪烁着温州文化基因的根源与绵延。因此,如何保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温州的宝贵文化,对于温州长远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
城市转型的文化家底
温州具有2200年城建史,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南戏的故乡、重商经济学派的诞生地,还是百工之乡和数学家的摇篮,也是歌舞之乡、书法大市。古有谢灵运、黄公望、刘基、王十朋、叶适等先贤,近有孙诒让、孙锵鸣、宋恕、陈虬等楷模,当代有夏鼐、方介堪、郑振铎、南怀瑾、苏步青、谷超豪等名家,影响海内外。其实温州从来不缺乏文化,缺乏的是当下的认同和唤醒。
温州一直在不断摸索文化建设道路,温州人精神家园的版图不断在构建。“敢为人先,民本和谐”,2005年6月经过万民讨论,八个凝练的大字以“城市精神”为名举起旗帜,吹响号角:重塑当代温州人历史文化自信。
温州市成立了温州当代发展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两个学术委员会,启动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30年”、南戏系列研究、永嘉学派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编撰出版了《温州文献丛书》、《南戏大典》、《永嘉学派全书》等人文社科书目,启动《温州通史》编纂。整理出版了有关温州文化研究与普及的书籍达160多种,其中《温州文献丛书》48部(册)的付梓,使温州成为第一家梳理文脉、编辑出版地方文献丛书的地级市。不少学者开卷惊叹:“这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宝贵财富。”
当代温州人正在重新发现继承的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2011年7月,温州瓯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重燃熊熊炉火,第一批瓯窑瓷器面世。这项温州主推的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遗产与市场及城市形象三融合,一炉瓯窑烧出了温州的新思路。
城市转型的文化传承
2011岁末,温州老百姓对这一年的春节有了不一样的期待。依托传统佳节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政府民间一起“做节”,让节日成为温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节点”。
元宵张灯结彩,新春拦街祈福,清明扫墓植绿,端午龙舟竞渡……四季八节味不同,民俗成为百姓的“头盘菜”。温州民俗文化传统悠久厚重,永嘉昆曲、乐清细纹刻纸、瑞安木活字印刷、泰顺廊桥等4个项目被列为世界非遗名录,瓯塑、瓯绣等26个项目列入国家非遗名录,97个项目进入浙江省非遗保护名录。新办法不仅让老百姓过节增味加料,更是温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尝试,让民俗节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一部“讲述温州人自己的故事” 的原创历史故事剧《东瓯王》于2011年10月在温州大剧院首演,展示了温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后的文化自信。由温州瓯剧团出演的《东瓯王》是温州迄今投资最大的舞台剧。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东说:“瓯剧《东瓯王》的上演与之前东瓯王庙的重建、东瓯文化研讨会的举行‘三位一体’,凸显了地域文化的独有色彩,也让市民对温州历史文脉与文化传承有新的感受。”
温州的剧院,温州的文化,温州的戏,温州的观众……《东瓯王》是温州文化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温州共投入几十亿元,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工人文化宫等一批现代化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成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文化休闲广场。短短几年,温州市作品获得600个各类国家级奖项,其中金奖45个。
城市转型的产业先锋
东瓯智库已是温州开发的第六个创意产业园区。借助“退二进三”政策,在温州试水创意产业,原温州冶金厂部分闲置厂房内诞生的“学院路7号LOFT”,通过引进、整合外地和本土的文化创意资源,逐步形成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链。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温州市设计创意中心落户温州大学瓯江学院,34家创意工作室先后入驻,目前已为几百家温州中小企业提供了设计服务。在园区基础上,温州市启动了“1030”文化产业工程,即要在“十二五”期间,创办10个文化产业园区,扶持30家文化骨干企业。
用新的经营模式整合激活市场,温州创意产业的试水历程同样映射了温州文化产业发展路线。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组建,逐渐向多元化、规模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此后温州成立了“文化产业促进会”,设立了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
一个数字可以说明软实力也是发展的硬道理:2010年,温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比全市同期GDP增幅高出9.8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1%提升到3.4%。这一成就证明了看不见的软实力正在变硬,这是张扬着的文化力。
本报记者 陆 健 通讯员 黄剑伟
专家点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蔡贻象教授
有文化支撑的转型才是真正的转型。文化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终于从框架理念层次,走向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实践,温州文化软实力正在变硬,温州的文化自觉在明朗化,温州的文化自信在逐渐恢复,温州的文化认同正在内外温州人的互动中悄然凝聚。这一切都来自于温州市委市政府对温州传统文化的挖掘、对当代文化的建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尤其是积极展示温州文化,初步确定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的温州城市形象的建构。
30年前,温州文化基因推出了横空盖世的“温州模式”,今天,温州不愿意被妖魔化,有文化底蕴的温州才是有魅力的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