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星期一

    从“小口岸”看“大变化”

    ——从东莞边检站看香港回归15周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10版)

        “香港回归15年来,一切都变化太大了。”说这话的是东莞边检站政治处主任、三级检查员吴文静,这位毕业于西北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警官,1997年7月刚入警便经历了香港回归。15年过去,她从东莞各个口岸一点一滴的细节中,看到了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会说普通话的港人越来越多了”

     

        吴文静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刚到东莞边检站时,那时前台还没有计算机,查验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几百人的查控名单全凭记忆,同时英语也没有普及,边检站的一些年龄稍大的检查员,只认识a、b、c、d几个英文字母,对外国人的名字完全靠背单个字母,而用这种办法来对付厚厚的查验本,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翻看比对,平均验放一名旅客要3—4分钟,查验外国人的时间则会更久,因此常会出现拥堵的情况。直到1998年底,电脑查验才开始实行,1999年全面铺开,查验速度明显增快,而2008年东莞的常平口岸开通自助通关后,速度提升到8秒,2011年通过对自助通关系统的软件升级,验放速度更是缩短到7秒。

     

        变化还同时反映在语言上。现在的吴文静还会说些白话,她说那是被“逼”的。刚拿验讫章时,看到香港旅客就头疼,因为不会说白话,而香港旅客也听不懂普通话。香港回归后,香港人与内地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听、说普通话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现在,香港人大多数都能听得懂普通话,有不少香港人还会说普通话。现在年轻的检查员完全没必要学白话了。”吴文静笑着说。

     

        “偷渡去香港打工的快没有了”

     

        15年前,因内地和香港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许多内地人都萌发了去香港打工挣钱的念头。但那时去香港的工作签证不太好办,很多不法分子便通过海上乘船、藏匿列车、使用伪假证件、假借他人证件、骗取旅游证件等手段企图偷渡出境去香港打工。

     

        吴文静回忆道,1997年7月22日,就在香港回归不久,常平分站在办理上海至九龙直通客运列车的出境边防检查手续时,就查获常平口岸开通京九、沪九列车以后的首宗企图爬列车到香港打工的偷渡案件。而海上的偷渡则更加猖獗,通常是几十人乘坐小渔船,在蛇头的带领下,借着夜色,由隐蔽航线进入香港。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随着两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内地的经济越来越发达,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同时国家对两地通行政策也在逐年放宽,偷渡人员明显减少,形式也从原先的集体偷渡演变为个人迂回。如今,东莞边检站处理的偷渡案件每年都是屈指可数。

     

        “喜欢在内地居住的港人更多了”

     

        让吴文静和她的战友们感到变化更大的是,15年来,随着祖国内地经济的越来越繁荣,居住环境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喜欢到内地定居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居住在东莞的香港居民大约有10万人。

     

        1997年,整个东莞边检站出入境通道共8条,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发展到28条,另外还有6条自助通道。

     

        吴文静还发现,如今经常出入口岸的香港居民的表情和动作也与15年前有了很大变化。过去他们出入边检口岸时都很紧张,现在出入时都会主动和检查员打招呼,熟络得如同自家人。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已选择了在东莞置业。在有“小香港”之称的东莞樟木头居住的蔡某说:“东莞经济发达,生活成本低,在这里居住比在香港感觉还好。现在走常平,每周回去一两次也很方便。”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董金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