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高校“人才特区”怎么建?

    ——重庆理工大学创新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探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7日 04版)

        重庆理工大学今年又按“省部级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引进了一个汽车科研团队。对于重庆理工大学来说,引进人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引进“省部级学科带头人”更不值得大惊小怪。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团队的科研带头人,只是一个刚刚30岁出头的副教授。“按说‘省部级学科带头人’需要有相关部门的认定,但‘人才特区’可以制定自己的特殊政策,‘人才特区’的负责人也拥有引进人才的自主权。”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许洪斌说。

     

        2011年底,重庆首次启动了6个市级“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其他5个“特区”都设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重庆理工大学成为唯一一所试点建设“人才特区”的高校。

     

        人才特区“特”在哪里?

     

        人才特区借用了经济特区的概念。重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市级人才特区制定了“六有”标准,要求试点建设单位要“有特殊目标、有特殊人才、有特殊政策、有特殊机制、有特殊保障、有特殊氛围”。但这些都是定性标准,没有统一的量化指标。人才特区怎么建,大家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重庆理工大学的人才特区,主要依托汽车零部件制造及其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建设。学校将这两个尚在立项建设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机构,独立设置为拥有人事、财务管理权限的正处级单位。在人员编制上,学校只确定“优先引进领军人才、积极补充紧缺师资、适度补充其他专技、从严控制管理人员、原则不补工勤人员”的基本原则,不作数量限制;在岗位设置上,对人才特区的工作人员实行量体裁衣的个性化职务聘任。

     

        从2009年起,重庆理工大学每年都要对全校的二级单位实行年度考核,但对属于“人才特区”的这两个科研机构,学校决定不进行年度考核,而实行建设期满后的目标任务考核。“真正杰出的人才和杰出的成果不是考核出来的。”石晓辉校长说,人才特区是示范和方向,学校就是要引导全校科研人员从过去主要重“量”转变到以“质”为主、“质”“量”兼顾。

     

        为什么要建人才特区?

     

        石晓辉校长认为,一般本科院校比一流高校更需要人才特区。

     

        “我们是教学型大学,必须将教学作为考核的重点。我们的整体政策都是立足于这一定位,如果其中有拔尖科研人才,就不适用整体政策。但学校这时出台一个强化科研考核的政策,又容易形成误导。”石晓辉说,重庆理工大学希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对于优秀科研人才,学校希望能提供不亚于一流大学科研环境。

     

        重庆理工大学长期坚持将人才队伍作为“第一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创建了“教授流动站”,实施了“新世纪曙光工程”、“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和“中华学人回归创业特区”,从吸引和引进人才的观念、体制、机制、政策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开辟了西部地区地方院校引进人才的新思路。

     

        “名牌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所处的平台本来就很好,我们只有通过人才特区的建设,才能弥补本校拔尖科研人才的这种先天性缺陷,剩下的就靠他们自己了。”石晓辉说。

     

        人才特区效果如何?

     

        重庆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刘小康,今年申报了国家“973”计划首批“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刚申报时,业界一位知名专家善意地提醒:“这样的项目不是你们这样的学校能‘玩’的。”5月,科技部组织通讯评审,结果令那位专家大跌眼镜:在全国500多个申报项目中,刘小康申报的“大量程纳米时栅传感测量原理及器件基础研究”脱颖而出,成为进入26个复评环节的项目之一。重庆理工大学也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复评环节的地方院校。

     

        今年才34岁的刘小康,已经当了4年教授,获得过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目前同时担任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时栅传感及先进测试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委员会委员。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感觉比分配到其他的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同学发展得更好。”刘小康认为,自己今天的成绩与人才特区密不可分。

     

        重庆理工大学的市级人才特区,现在已经拥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0余人,培育和引进了3名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建成了3个市级创新团队和2个市级教学团队。人才特区的特殊人才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防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众多奖项。享受人才特区特殊政策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及其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学校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两个学科顺利通过了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验收,同时支持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申报成功重庆市“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

     

        校党委书记朱新才说,重庆理工大学的发展得益于人才队伍建设,受益于人才引进,“尝到了甜头,就会更加重视人才特区建设。”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