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青山唢呐有传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5日   05 版)
    左克和指导3岁的重孙吹唢呐。喻国强摄

        青山唢呐——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龄孩子普遍入学,唢呐不再成为谋生手段,不再需要幼年辍学习艺,师徒朝夕相处、口传心授、术业专攻的今天,它如何吸引孩子们跨过新旧谱的鸿沟,掌握代代相传的复杂技艺,传承南派唢呐独特的技能?

     

        老艺能否新传?日前记者前往了解。

     

        唢呐成了留守孩子的好伙伴

     

        记者来到孕育青山唢呐的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时,一阵明快高昂的唢呐声从歇马中学传出来——在二楼一间大教室,几个民间艺人正在指点12个初一学生吹的吹、敲的敲,热闹非凡。

     

        “升学压力虽然大,但老师和学生都愿意挤出时间,搞特色教育。吹唢呐是本地的传统,我们要传下去。”校长陈鸿明介绍,2011年下半年,本镇在外经商的朱永红提出办唢呐班,全体老师一致赞同,每周训练一个下午的免费唢呐培训班诞生了。

     

        李燕、赵满等12个学生身着红色传统服装,运气吹奏,片刻之间,脸涨得通红,细密的汗珠冒满额头。他们的服装、器材、民间艺人的工资,全由有识人士赞助。

     

        孕育青山唢呐的青山桥镇、石鼓镇、分水乡,因山脉环抱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这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假期看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唢呐成为了一部分留守孩子的好伙伴。”陈鸿明觉得,这是唢呐班得到孩子们喜欢的原因之一。

     

        李燕、陈洁是唢呐班仅有的两个女徒弟。她们的儿时记忆,都有家族成员玩唢呐的身影。在青山桥地区的历史中,唢呐技艺一直传男不传女,正是她们不经意间打破了传统。

     

        历经五代的青山唢呐

     

        午后,湘潭县铜梁山脚,铜梁村,唢呐世家左克和家。左克和笑着告诉记者:“青山唢呐历来以工尺谱记载。外界都看不懂。”工尺谱的上、尺、工、凡、六、五、一,分别代表简谱中的1、2、3、4、5、6、7,旁边加个单人偏旁表示高音。“歇马中学12个学生都认得,教了就认得,呵呵呵……”

     

        认谱不成问题,但离开那些口传心授的独特方法,青山唢呐的复杂技巧能否在短而集中的培训时间里学会呢?“学无止境,关键靠用心。青山唢呐格外讲究气韵、指韵、心韵合一。天天苦练,同样的音,用心就能吹出不同的好韵味,格外优美。我家有5个人吹,我自己、儿子、女婿、孙子、外孙,都是县唢呐艺术团的成员,去年年底他们还到台湾表演。”

     

        说话间,孙子左天露给唢呐装上鼻引,给我们表演了“鼻吹双唢呐”和“口鼻双吹唢呐”《双点鼓》。别人用嘴巴还气息不够,他用鼻子照样吹得高昂激越,令人叹为观止。这门需二三年练就的“绝活”,左家三代有5个人会。25岁的左天露就是2011年底曾经赴台湾参与演出的人之一,现在被公认为是青山唢呐“第五代传人”。

     

        唢呐新曲“醉倒”听众

     

        湘潭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党组书记、局长莫柏槐组织完成了唢呐传承的四个工程:成立唢呐艺术团,做专题节目,收集整理了370首唢呐曲牌专辑,出版了一套石鼓、青山唢呐音像光盘。莫柏槐还充分吸收老一辈艺人的精华,新创作了《祈丰年》、《春风吹进青山桥》、《凤鸣青山》等新的唢呐吹打乐。训练有素的艺术团经常到台湾、北京、县里公开演出,今年3月份,湖南省国家非遗项目评估验收组来指导青山唢呐申报世界非遗时,左天露等人换上鲜亮的演出服,吹奏了新曲《祈丰年》,“醉倒”了在场的领导。

     

        左克和讲起孙子左天露的往事:放假了,左天露来到爷爷家,说“吹唢呐好玩儿”,在爷爷家吃了睡、睡了吃,就不回家,硬磨到爷爷答应教他唢呐。现在他是青年人中的唢呐翘楚,与伯伯一起,是歇马中学唢呐班的老师。他与“徒弟”们相处得格外融洽,教起来也格外到点。今天上午,他指导李燕和赵满,“下周教换气法,鼻子吸气,这周你们要练习让气息匀称,像这样轻点慢点长点吹。”两个徒弟茅塞顿开。

     

        事实上,这一家子5个人只要没有红白喜事的空当,都会去指导歇马中学的徒弟、周围的爱好者以及湘乡等地远道而来登门求教的人,毫无保留。修行在自身,但艺靠众人传,这一家深谙此理。

     

        说着过去的故事,左克和3岁的重孙左仁义走了过来。跟历代祖辈们幼时一样,他也把这个响的东西认成了“玩具”。他拿起爷爷打了两个补丁的唢呐,朝天吹得震天响,笑了乐了。

     

        唢呐声中,我们又想起了陈鸿明校长讲的,“明年你们来,就能看到成果了。专门的唢呐教室、历史渊源展示、学生表演,都会有。”憧憬中,我们看到了青山唢呐的明天,看到了它代代传承的希望。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吴 竹 赵风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