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把脉“择校热” 建言“上好学”

    ——民盟中央调研组就“教育公平”赴鄂调研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5日   05 版)
    2012年6月底,南京“小升初”招生电脑派位在全市12所民办初中及南京外国语学校举行。尽管近几年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力度,严控并逐年减少择校生人数,然而对于名校的向往仍然令许多家长牵肠挂肚。图为家长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公布的考生名单前寻找自己孩子的名字。CFP

        “择校热”高温不减、随迁子女入学高门槛、中职招生屡遭“小年”等问题,阻碍着“教育公平”发展的步伐。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怎样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日前,民盟中央调研组就“教育资源配置的统筹和教育公平的推进情况”赴鄂实地调研,为实现教育公平建言献策、“觅药寻方”。

     

        “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快推进,城市教育资源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大量进城,对城市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据悉,目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已接近2亿。

     

        调研组专家认为,“教育公平”就是“有教无类”,就是建设均衡的教育,让人民共享均等教育资源。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有学上”,是孩子们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要守住“机会均等”的底线,即首先保证人人有学上,确保起点公平。

     

        近几年,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得到了有效缓解。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79.2%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2010年增长12.7%。而截至2011年,湖北省城市共有农民工随迁子女38.3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57%,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87.24%,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占12.76%。湖北省副省长、民盟湖北省委主委郭生练说,湖北将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公办学校数量,促进流动子女就近入学。此外,通过简化入学手续、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学籍动态管理等人性化措施,降低随迁子女入学门槛,保证他们“有学上、进得来”。同时加大对各级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监督、落实力度。

     

        “教育患贫,更患不均。”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宝文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校舍环境差,师资薄弱,硬件设施跟不上等状况仍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如此的现状,怎样保证随迁子女“上好学”成为调研座谈会上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热烈探讨的话题。

     

        调研组专家认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应多关注、多投入、多宣传、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对教育投入的分担比例,建立相应的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省市政府为主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体制。规范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和资助制度;建立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建议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施必要的政策补偿,包括必要的地方性立法。

     

        中职:钱已不是问题,“办学质量”是大问题

     

        自2009年起,国家对中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免除学费政策,惠及440万学生,中职国家助学金覆盖了90%的学生;资助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482万名。但该项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带来中职教育发展的“春天”。“普惠性”政策解决了学生和家长的部分困难,却没有解决学校的发展难题。相反,近几年,由于生源短缺,经费吃紧,学生流失,中职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究竟是什么捆绑了中职教育发展的羽翼?带着疑惑,调研组专家对近几年中职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分析。“如今,‘钱’已不是制约学生读书的一个问题了。大多数学生家长宁愿多掏几万元的‘择校费’送孩子去读普高,也不上免费的中职。”武汉市人社局职教室主任袁华林说,中职教育招生难的“症结”在于学校办学质量跟不上,“双师型”教师缺乏,毕业后高质量就业无保障。调研组专家提出,“省钱”已不能突破“招生难”的瓶颈,集中精力和经费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破冰之旅”。

     

        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建议,将有限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专业设置,改革中高职衔接体系,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关键在于要加强政策引导,落实普职比作为考核重要指标;加强统筹,建立明确有序的招生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准入制。要加强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拓宽经费渠道。同时,在有限的条件下,当务之急是集中精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调研组专家认为,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产业背景和就业导向,下大力气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中职教育需改变办“大规模化”职校的理念,集中精力办“特色化”、“专业化”职校,要立足于“办学随市场的变化而动”、“随着行业的需求而转”,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行“厂中校”与“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学生毕业后与市场快速对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如何缩小校际差距,“择校热”如何降温

     

        “择校热”缘何高温不降?“择校是因为地区间存在差异,校际间存在差异,择校的本质是择师。”调研组专家分析,在某种层面上,“择校热”是整体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产物,降低“择校热”需要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其中缩小校际差距是重中之重,均衡教师资源是核心任务。

     

        在革命老区黄冈市黄梅县,“择校热”如今已成为历史。黄梅县教育局局长何兰田说,通过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统筹规划、学校干部和教师重新统一均衡调配、办学条件按同一标准统一改善、学生按重新划定的区域统一就近入学等措施的实施,黄梅县目前已彻底根除了“择校热”和“大班额”。此外,黄梅县通过科学布局农村教育资源,规范学校教学行为,使学校得以将基础化和特色化同步实现。

     

        “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并不意味着将好的学校拉下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主席强调,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抬高教育底部”,做到“填谷不削峰”,在保证好学校正常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政策向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学校倾斜。同时,缩小校际差距、追求教育公平也不是为了得到“千校一面”。

     

        专家反映,在缩小校际差距的同时,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尤其是高中教育。多年来,受高考指挥棒影响,高中教育发展模式较为单一,高中办学的政策已经20多年没有变过。普通高中收入不足、债务压力大。如何办出特色,值得深入研究。调研组专家建议,研究如何实现“民办满足特殊需求、公办保障普惠公平”的资源配置格局;淡化“示范性高中”的概念,政府应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改革督导评估制度,积极引导、发展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注重办学特色。探索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全面的发展,高中教育则要着眼于新课改,突出特色化办学,以“特色化”吸引相应学生就学。建立普通高中分类评估制度,改变普通高中办学的“同化”趋势。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蒋树声说。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民生任务,实现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平任务艰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基本均衡。近年来,中央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前所未有。2008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覆盖全国城乡1.6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建立覆盖各个学段的国家资助体系,我国已经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承诺。特别是今年,中央作出要实现“4%目标”的重大决策。“教育公平”不再遥远。能否早日交上让人民满意的答卷,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刘小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