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张同禄:弘扬蓝之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4日 15版)
    工作中的张同禄。张旭摄

        7月1日,“皇家艺术·永恒经典——景泰蓝大师张同禄作品展”在北京中外首工美术馆开幕。

     

        提起景泰蓝,人们脑海中往往会出现花瓶、香炉之类的艺术品形象,花纹繁复,色彩鲜艳,外观对称而饱满。但张同禄这次的作品展却让人耳目一新,观众说:“没想到景泰蓝还能这样做。”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守成只是一条死路,创新才有一线生机。”回顾自己54年的从业生涯,70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称“创新”是自己作品的灵魂。他说:“从第一件作品开始,我力争每一件都在超越自己。”

     

        1958年,刚刚中学毕业的张同禄,考入了当时的北京市景泰蓝厂。头脑活络的张同禄,在工作中总有新点子冒出来,推出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设计。他擅长从戏曲、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吸收养分,大自然中的清风细雨都能激发他的灵感,作品总是丰富多彩,别具艺术魅力。

     

        即使是在“文革”时期,大家都不敢做花花草草的工艺造型,张同禄却从毛主席《蝶恋花》的词牌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蝶花瓶”,瓶身蝶花翩翩起舞,寓意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蝶花瓶”后来获得了1980年全国景泰蓝行业评比第一名,畅销近40年至今不衰。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张同禄当上了工艺美术厂的副厂长兼总工艺师。在领导牙雕、玉雕、花丝镶嵌等各种传统工艺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他趁机吸收了它们的精髓,融合到此后的创作中。他的第一件尝试结合了多种工艺元素的作品是“神鹿宝车尊”,揉合了景泰蓝、牙雕、玉雕、漆雕、花丝镶嵌等工艺。在当年的工艺美术展览上,抢睹这件作品的观众“挤破了门”。

     

        多年来,张同禄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景泰蓝作品的推陈出新上。“大师就是要不断的创造,而不是制造。”他说,“你要有独立的创造精神和艺术灵感,不断创造出艺术精品,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他认为,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室内装饰的要求也提高了,作为大师,也应不断创新,提高作品质量,力求“高精尖”,促使老百姓收藏。

     

        他2007年创作的作品《牛转乾坤》,无论是从材料、工艺、造型还是文化内涵上,都被业界公认为达到了景泰蓝工艺创作水平的巅峰,直接带动了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发展,为全行业作品的升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同禄还尝试将景泰蓝与城市雕塑相结合,使景泰蓝第一次走到了室外,为冰城哈尔滨创作了一尊6米多高的生肖鸡雕像;他还突破了传统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发明了可以在木质、金属等原料上进行绘制的“珐琅珀晶”,制成了屏风、壁画等“平面景泰蓝”;更不要说他经过两万多次的烧制摸索才复活的铸胎技术了,自清代嘉庆年间失传后,人们直到看见他创作的“天龙八部”,才领略到传说中的铸胎景泰蓝的神奇魅力。

     

        景泰蓝在中国已经有600年的历史,未来如何发展是张同禄一直考虑的问题。张同禄透露,目前从事景泰蓝创作的专业人员已经非常少了,并且大多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能把所有工序都做一遍的人几乎没有了。“景泰蓝艺术的精益求精和发扬光大,仅仅靠大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

     

        张同禄指出,景泰蓝工艺最核心的环节是设计。“优秀的设计人员必须能以平常之心,甘于寂寞,甘于清贫,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断地摸索创作的更高境界。”他说,“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仍然在创作,你还在奋斗,你才有可能触摸艺术殿堂的至臻至美之处。”

     

        人物小传:

     

        张同禄,1942年出生于河北。1958年进北京景泰蓝厂学艺,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2009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 罗 旭 通讯员 孙宏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