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很松散,转成企业后,一下子紧张了。”30出头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所属音像出版社总编辑薛萌,谈起集团转企改制前后的变化,一种“企业人”的激情油然而生:“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很累,但很愿意干。”
“从小到大所需书籍,在这里都能找到”
“你看你看,又是买书的!”记者刚想采访北师大出版集团艺术编辑室主任、《启功全集》编委李强,一个电话打进了他的手机,中国印刷博物馆的一位老先生要再购10套《启功全集》。
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启功全集》,只是近年来北师大出版集团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好书正源源不断“出炉”: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双项大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艺术通史》;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推介的百种优秀思想道德读物的《哲学与人生》……
“这是一个终生教育的课堂!一个人从小到大受教育所需的书籍,在这里都能找到。”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邂逅读者储良时,他正在书架前流连忘返。几十个长长的书架上,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从中小学课本到大学教材,从大众读物到学术著作,应有尽有。
“大刀阔斧的改革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发展战略为激发出来的活力找到了实现的通道,而员工长期形成的厚德载物的素质,成为转企改制和战略推进的基础。”对这种找准了航向的改革,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给予了切中肯綮的评析。
“一个萝卜顶几个坑”与“只用数字说话”
对北师大出版社而言,2007年是注定被写入社史的一年。这一年,北师大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出版集团。忆及这段历史,许多员工百感交集:改制前,出版社基本上以出版教辅为主,图书结构单一,时常面临险情。出版集团总经理杨耕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路,盘算出了一条适宜的变革路径:转企改制,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动力,制度是关键。首先要围绕“转”字做文章,通过产品特别是图书结构转型,“转”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在完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提高助学读物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学术著作,同时推动少儿读物、大众读物的出版。
——将原有编辑部门整合为高教分社、职教分社、基教分社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分社和事业部成立各自的营销中心,走上专业化、精细化营销之路,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出版社的“编”与“发”的矛盾。
——出台涵盖上岗、转岗、待岗和下岗管理的各项人事制度,完成了定岗定编,分类分级管理。
——实行新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绩效分配体制。
——确立了以图书出版为主体、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和印刷产业发展为两翼,适时适度进行跨地区经营、跨所有制经营、跨媒体经营,适时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定位。
走出事业体制翼护,接受市场实践的砥砺,每个员工都感同身受:
“人们常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我们这里是一个萝卜顶几个坑。”总编室的金蕾形象地比喻。
“每个季度开总结会,每个部门领导汇报工作,只用数字说话,你就说你干了什么,使我们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印制管理部主任李丽说。
正是这种用数字说话的改革精神,使北师大出版集团率先越过转企改制这道关津,5年来,出版集团销售码洋、出版能力和综合实力在全国出版企业中名列前茅,利润率居全国出版社榜首,净资产收益率远远高于全国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值。
“成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蒋列平,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一年里大部分时间在集团所属安徽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坚守岗位,与在北京的家人聚少离多。对于自己的付出,他不以为然:“我没做什么,你应该多写写我们的员工。”
说起职教分社姚贵平的事迹,许多员工记忆犹新:在一次车祸中姚贵平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当时由他策划、责编的20余种图书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在两个月内完成出版。为了不耽误既定出书时间,他仅在家休养了一周,便坚持来办公室工作。右手不能动弹,就练习用左手写字。在顽强的毅力支撑下,20余种图书最终如期交付。
“北师大出版集团勇于改革实践、促进教育创新,形成了自己应有的出版精神,全体员工对这种精神的执守,必定成就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孔德龙言语殷殷。
秉承高度的社会责任,是北师大出版集团成立以来一直自觉坚守并践行的宗旨:设立 “中小学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服务基础教育事业;长期支持革命老区教育的发展,捐赠大量图书,帮助当地改善办学条件……
2011年10月24日,北师大出版集团捐资兴建的云南陇川县民族小学京师图书馆举行落成典礼,这是当地中小学中唯一一个独立成馆的图书馆,也是北师大出版集团庆祝集团成立3周年、出版社成立30周年的唯一方式。
(本报记者 肖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