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3日 星期二

    合肥:双翼齐飞谋教育公平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3日   01 版)
    资源均衡,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在合肥已开始成为现实。CFP

        袁振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组的专家,系统调研了安徽省合肥市的基础教育。他和其他专家,对公平教育的“合肥模式”一致给予高度肯定。

     

        “资源均衡和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两个翅膀。”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告诉记者,合肥的教育公平,就是通过改革,让均衡与均等双翼齐飞。

     

        公平“起点”破解“上学难”

     

        “下学期我就要到南苑中学上学了。”陈安徽,合肥华府骏苑小学六年级学生,由于搬了新家,便在新的学区上中学。

     

        “我们这里的孩子家都住在这附近。”张永梅校长介绍,学校是华府骏苑小区按照市里统一标准配套建设的,这里的学生都是按照市里的规定就近入学的。张永梅所说的“规定”,是被媒体称作“公平‘起点’”的教育改革政策——针对居高不下的择校就读的秩序混乱以及由此造成的“上学难”,合肥市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划片就近入学,严禁跨行政区借读。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合肥市作出“零障碍入学”承诺,并确保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

     

        一项政策,让义务教育阶段的“上学难”成为过去。今年,合肥市又开始向对于“竞争教育”阶段的高中择校问题“宣战”:按照合肥市2012年中考新规定,今年合肥市区将全面取消高中学校的择校生招生,取消择校生后,其招生计划全部纳入了统招生录取。这意味着,考分不够可以通过多缴费升入优质学校已经“此路不通”,而统招计划增加,让学生在分数面前更加平等。

     

        均衡资源为了“上好学”

     

        “令行禁止的‘公平’,只是公平的起点。”方东玲这样诠释着自己的教育公平观:通过资源配置和深化改革,力争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合肥29中是一所生源地域结构堪比全国性大学的特色初中。作为全国较早的定点招收农民工子女学校之一,这里就读的1600多名学生中,近80%是附近两个大型批发市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2003年,市里就一次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教学设施,改善校园环境。如今,这里教师学历100%合格、教学设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校长汤善龙说:“全市像我们这样的定点学校有134所。”

     

        为了实现“上好学”,合肥在“十一五”期间新建配套学校87所,比前10年所建学校的总和还多20所,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合肥市对薄弱学校实行“捆绑办学”,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管理办法。

     

        “机会均等”致力“真公平”

     

        “鼓舞人心!”与袁振国同为专家组成员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调研结束反馈意见时,这样评价合肥把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能够让刘尚希这样见多识广的专家感到鼓舞的,是合肥率先在全国实行的对务工人员随行子女的“5个百分之百”,其中,包括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同等收费”的承诺。

     

        合肥八中,是合肥省级示范中学中社会评价最好的学校之一。这几年,学校录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现在的比例已达到13%左右。“对于教育而言,真正的公平,在于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深谙育人之道的王建明校长告诉记者。

     

        为了机会公平,合肥市为每一名升入高中阶段的流动学生拨付与城市学生同等标准的生均综合经费,人均达到8070元,总额突破2600多万元。

     

        资源均衡,机会均等,梦寐以求的教育公平,在合肥已经开始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