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西北某战场。一组又一组作战命令,按照规定程序传到各指挥中心、演习现场,方寸荧屏上,各种数据不停滚动,荧屏上清晰地显示着整个战场态势……这套被称为“中枢神经”的指挥信息系统,就是兰州军区某部科室主任兼工程师李聪娜和她的团队的杰作。
自李聪娜投笔从戎以来,她在信息化研究的尖端领域取得惊人成绩,曾获得全军网络专业成果评比一等奖等;2011年被表彰为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2012年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所带科室有7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独当一面的“明星”
李聪娜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从小伴随着军号成长的她,对当兵情有独钟。2000年9月,李聪娜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国防科技大学。从跨入军校的第一天起,她就把一片痴情倾注在网络天地里。在校期间,李聪娜门门功课优秀,被保送本硕连读研究生。到部队后,她很快适应环境,研发的指挥自动化软件和应用程序,成了部队“网上”练兵、对抗演习的“好帮手”。
很快,李聪娜就成为部队独当一面的“明星”。一次,总部赋予部队研发一种计算机网络终端服务系统的紧急任务,需要编写一套底层驱动代码。领导把任务交给李聪娜。那段时间,李聪娜不分昼夜地坐在计算机前推算法、编程序、做试验。一个多月过去了,一点进展也没有,李聪娜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她不断给自己鼓劲:“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为了尽快找到入门之路,掌握代码编写的方法和技巧,她找来一些国内外的范例程序,认真分析研究,寻找特点和规律,然后一次又一次地验证……试验报告在桌上逐渐堆积成山,计算的稿纸都装了好几箩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李聪娜针对当前网络新环境独立编写出多态驱动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调试成功。
爱唱“真心英雄”
李聪娜特别爱唱老歌《真心英雄》,喜欢那句经典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2008年12月,兰州军区选派李聪娜和其他4名同志参加全军首届网络安全比武竞赛。为此,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魔鬼训练计划”,每天白天上机训练2次、每次4小时,晚上理论复习3小时,再用3小时把5个比武课目模拟测试一次。
2009年1月7日,李聪娜站到全军比武场上。这次参赛,高手云集,李聪娜是64名参赛选手中唯一女性。经过连续两天的激烈角逐,她一举夺得个人单项1枚金牌和1枚铜牌,并与队友一同拿到团体铜牌。当李聪娜被掌声和鲜花簇拥到高高的领奖台上,一次次听到“兰州军区”四个字的时候,她怎么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一次次涌出眼眶。
去年年底,一个急需突破的全新课题摆到李聪娜的面前。起先,她试着用传统手段寻找突破口,但每次都无功而返。在困难面前李聪娜没有退缩,而是另辟蹊径提出新思路。有人认为是异想天开,但实践证明,接下来的工作进展出人意料的顺利,并创造出全新的科研攻关模式。
从来不“留一手”
去年5月,组织任命李聪娜为科室主任,不满30岁的她成为兰州军区某部最年轻的科室领导。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聪娜从不搞“留一手”,总是全力帮助其他同志。
去年初,上级根据形势任务需要,下达新的科研项目。面对全新挑战,李聪娜一方面积极发动大家集体攻关,另一方面提议成立3个课题小组,安排能力强的年轻人担当组长,发挥他们知识新、精力充沛的优势。当他们遇到难题时,李聪娜就和他们一同攻关;当他们实验受挫时,李聪娜就给大家加油鼓劲。
经过3个月不懈努力,李聪娜所在科室相继攻克10多个技术难题,完成项目研制任务。当年,该项成果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在李聪娜的科室,还一直沿袭着以老带新、骨干带徒和新进人员跟班学习的制度,力求使大家在较短的时间适应岗位需要。在李聪娜带领下,团队协作精神迸发出巨大的科研能量。近日,喜讯传来,李聪娜领衔的某项课题又取得重大突破。(本报通讯员 樊永强 黄宝峰 郑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