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全体研究人员过得分外忙碌。他们从书桌前站起身来,一批批走出去,走到基层的干部群众中,走到火热的生产生活里;又一批批地走回来,带着厚重的精神收获,带着深深的震动与思索。
“深入开展‘走转改’,为决策服务、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这是他们贯穿始终的行动主题;“走基层太行行、走基层沿海行、走世界开放行”,这是他们的三条“行军路线”。
“理论联系实际是科研工作者的‘生命线’。我们就是要以‘三走’为载体,鼓励大家‘到源头去,引活水来’,提升全院的战斗力、研究力、创新力”,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文夫说。
“太行行”——
红色壮歌里锤炼作风
3月19日,河北社科院“走基层太行行——红色教育大调研”隆重启动。
调研队伍从革命圣地西柏坡出发,兵分两路,沿巍巍太行走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3月19日下午,南线调研团来到抗大旧址——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昨天,这里是红色革命圣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抗大学员曾在这里学习、战斗;今天,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树木覆盖率达90.7%,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调研团参观了这里的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并倾听了8300亩栗树林背后的故事:2001年,前南峪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前南峪人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建起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优种苗木繁育园区、无公害食品生产园区、干鲜果品加工储藏园区和休闲娱乐园区,优化生态体系,实施“二次创业”。
前南峪带来的震撼还未消散,调研团又走进了武安市康二城镇车辋口村、冶陶镇、邯郸市涉县。老区已旧貌换新颜,调研队员们瞻仰故居、考察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北线调研团先后来到了保定市阜平县、保定市唐县、顺平县南腰山村和张家口市蔚县,近距离观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路走来,大家时时处处都被革命先辈和老区人民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更加坚定了为理想奋斗、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信念。”副院长孙毅感慨地说。
“沿海行”——
蓝色机遇中寻找“燃点”
4月28日,一场特别的研讨会在河北省社科院举行。
“河北发展沿海经济,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怎么把这些独特能量释放出来,形成‘燃点’?”
“辽东半岛、天津滨海新区、胶东半岛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沿海经济铁三角。我们的海洋经济如何整合资源,使效益最大化?”
讨论热烈,是因为“走”得仔细。
4月8日至16日,河北省社科院又一队人马分南北两路,开展了“走基层沿海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大调研”活动。
时值河北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如何使沿海“洼地”变成发展“高地”,做好加快发展这篇大文章?作为省委省政府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河北省社科院自发组织了这次调研,到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9天时间里,他们走进环渤海沿线的秦、唐、沧等新兴增长区域开展调研,深入毗邻的天津、辽宁、山东的沿海地区学习考察,行程4000余公里,考察20余个港口、企业和社区,听地方决策者谈发展思路,和企业高管直接对话,与当地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学习经验,展开思考。
在唐山曹妃甸,他们看到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向着“环渤海明珠”蜕变;在秦皇岛港,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吞吐巨轮,运输繁忙……他们带着问题座谈交流、现场参观并及时分析调研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解答调研中发现的一道道难题。目前,调研团队正在抓紧撰写《河北沿海发展调研报告》,为河北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开放行”——
国际交流中开阔视野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转改”,河北省社科院认识到:理论研究不仅要在火热的生活中接地气,还要与世界发展潮流相接轨;要想更好地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人民,就必须“跳出河北看河北”,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回答河北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走世界开放行”活动拉开帷幕。他们邀请来日本京都大学学者,一起到河北农村调研,并就新农村建设问题举办“中日农村发展学术研讨会”,与日本高校合作完成了当代农村发展趋势研究课题;主办了有中、英、美等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参加的“欧美经济走势与中国经济转型”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为我国及河北经济转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批优秀人才也迈开了“走世界”的步伐,带着科研成果赴日本、俄罗斯等参观学习、建立合作,开拓了国际视野。
边行走,边摸索。目前,河北省社科院已经总结出了自身“走转改”的有益经验——针对问题“走转改”,做好理论武装工作,既当学生又当先生;结合特点“走转改”,坚持开阔视野与发现问题相结合;突出特色“走转改”,坚持自我提升与搞好服务相结合。
本报记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