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1日 星期四

    华中农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近5000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1日 01版)

        2012年4月17日,湖北省仙桃市农民董杰华捧着烫金大字的毕业证书,心里百感交集:1988年,高中毕业的他想在家乡闯出一条发展之路,可始终感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用专业知识不足。几年前,恰逢湖北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政策,董杰华通过考试,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在仙桃市函授点的一名大学生。

        截至目前,华中农业大学培养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已达4759名,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农民致富铺路

        在华中农大学习期间,董杰华学到了很多本领。2010年,他网罗一批生产经营能人创立了合作社,运用现代农业生态新技术,建立了500亩“零农残”蔬菜和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被家乡人称为“创业之星”。

        事实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8年就已在湖北启动。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意见》,由湖北省委组织部牵头落实,各地组织部门积极配合,从培养人才的根本入手,通过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综合素质好、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基层干部。

        早在2007年,华中农大就主动承接了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试点项目,致力于为湖北农村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当年招收193名学员,设置专业少但内容丰富。在试点的基础上,2008年又在全省增设了19个教学点。

        传播创业意识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保证学员培养质量是关键,是检验这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试金石。”2008年,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的杨松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了要注重农民自身的需求进行教学活动。

        张海东是红安县七里坪镇许葛楼村的普通农民。2008年,他报名参加了华中农大在红安县设置的函授教学点。华中农大特地委派板栗种植方面的专家为他讲解。3年来,他从一个落榜青年,一跃成为板栗种植大户。他感叹:“是党的好政策扶持我走上创业路,是华中农大的老师专家们带我走上了科学致富道路。”

        除了及时为学员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华中农大还注重向他们传播创业意识。2011年元旦,华中农大教授徐跃进在天门教学点讲授《蔬菜栽培技术》时,根据历年市场变化分析,预测春萝卜的市场行情将在2011年非常紧俏。学员丁庆丰回家后马上进行试种,当年就获得了可观收益。2012年丁庆丰又发动乡邻种植春萝卜,并顺势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培养新型农民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旨在培养新型农民。在实际工作中,华中农大要求学员不仅要刻苦学习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发扬艰苦奋斗服务“三农”的优良作风,树立带领乡亲致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责任意识。

        2008年,汉南区东荆街乌金农场四大队的农民工陈登宝通过考试顺利成为华中农大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3年的学习使他成为农业技术应用带头人、发家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管理多面手。

        在大队党支部举办的西瓜种植推广会上,陈登宝现身说法,并当众承诺:“大家大胆种,我尽全力帮。”201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登宝只是华中农大培养的近5000名学员中一个普通例子,更多的农民在华中农大函授教学过程中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改变落后现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过程中,徐跃进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了农业现代化的带头人、科学技术与知识的明白人、造福一方山水的领头人。同时,也为农村有志青年打开了高等教育的大门,适应了当前农村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为农村撒播的星星之火,这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为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带来了新希望。”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沈振峰 康国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