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存在的现实性出发,以生产实践为主线,通过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改变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状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贯之的理论主旨和基本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制度创新为载体,以城市化工业化联动发展为依托,着力提高发展资源在空间、时间和价值结构上的优化配置,加快培育形成自主内生动力,实现均衡增长、和谐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
一
结构均衡是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围绕人的全面解放,通过生产实践改变社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次序列,生产出以生产关系为主体的多维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结构及其功能持续变迁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大生产条件下,只有建立起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适应并自我调适的制度体系,才能根本上克服劳动的异化,消除“物的依赖”,在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状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培育和塑造现代社会结构,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历程。
新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同时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作出了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确立了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问题,坚持以和谐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缩小差距,夯实发展的社会基础,坚持以和平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标志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和全面完善的新阶段。
二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具有历史意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近30年,我们较好地利用了全球化机遇,充分调动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驱动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发展,已处于一个由赶超转向均衡增长的关键期,我国经济面临重大挑战和战略抉择。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必须处理好增长速度与质量、增长与公平、发展与国家安全稳定间的关系,改变赶超型的非均衡经济增长结构,逐步形成内生性的经济发展机制,推动结构均衡增长,才有可能应对来自于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较发达国家行列。
从外部因素看,肇始于美国华尔街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从经济长波和创新周期的角度来考察,其实质是世界经济从工业化技术创新时代,逐步向以服务业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浪潮“创造性破坏”的反映,它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同时也孕育新一轮全球创新革命和经济竞赛周期,启动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平衡过程。从内部因素看,受制于制度变迁的初始结构,我们采取了以国家动员体制为主体、通过政府动员资源并配置到高增长的现代化部门,以实现经济快速扩张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代价是常态性的结构失衡,不仅会形成利益分配和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并且产生负的外部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要寻求赶超与均衡发展结合的新路径,处理好短期稳定和中长期平衡,体现经济周期阶段性的客观要求,吸收和转化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生成压力,矫正赶超干预下非均衡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机制,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更加注重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宏观稳定与微观活力、内外部市场供求等基础性平衡关系,着眼于资源要素聚集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价值结构的整体转换,实施城市化驱动下的资源再配置战略,确立增长质量导向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创新作用,培育全要素驱动型增长机制,实现均衡增长和谐发展这一根本性战略任务。
三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以城市化为依托,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实现要素配置空间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结构均衡的关键。当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由土地城市化向人口市民化阶段转换、拉升、加速的重要时期,要围绕人口城市化这一核心任务,切实改变依赖土地资本化的粗放发展模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大力推进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起广覆盖、可转换的基本社保体系。要按照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在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以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驱动替代高资源投入驱动的工业化模式,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是实现结构均衡的根本要求。要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合理引导实体和资产部门的资金流向。要加快推进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混合型征税体制改革,建立与城市化发展模式相适应的财政收支流转体制,改变政府的激励预期。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科研、信息投入,加大产权保护,强化税收扶持,逐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比重。要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对结构优化的基础性引导作用,加强反垄断机制建设,逐步调整资源价格,提升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功能。
现代伦理是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围绕以人为本着力建立起与现代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价值引导和社会整合功能,是结构均衡的基础条件。要着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大力弘扬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精髓,积极宣传推广和谐式的生活方式,扩大和增强和谐文化观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要将利益调整与价值整合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劳动制度,调整分配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比率,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社会普遍分享的体制机制。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切实把握全球经济从高碳排放向低碳消耗的转型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均衡发展。
(作者系中共贺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