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9日 星期二

    金融改革 破解“两难”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9日 16版)

        如何重建全球金融框架和制定新的金融规则,应对“金融改革与经济复苏”的挑战,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在日前由国际金融论坛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华夏时报协办的上海国际金融论坛上,国内外经济专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见解。

        关注之一:

        如何看待既要紧缩

        又要增长的两难?

        面对既要紧缩又要增长这个两难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认为,尽管出台了那么多紧缩政策,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还在往上走,居民负债超过收入一倍,公司负债比例也很高,央行的负债水平过去10年翻了一番。相比之下,新兴经济国家负债的压力也很大,所以紧缩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紧缩使经济增长面临很大困难,经济增长放缓不仅对解决负债没好处,而且导致失业率上升,所以经济发展面临两难。

        “但紧缩和发展两者都得要,不能把两者对立。要防止负债表的转移,就要拿出一个中期的、能取信于市场的计划,用信誉争取融资。在经济增长方面,全球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大了欧洲劳动力市场的改革空间。”朱民表示,方法是有的,但很不容易。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中国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他的解决思路是:第一,把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这需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敢于消费。第二,从外延性增长转到内涵性增长。不能只靠投资,要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降低环境成本。第三,把外部动力转到内部动力。不能只靠外资,社会中的资金也要充分利用。

        关注之二:

        中国的金融改革之路怎样走?

        在中国平安集团副总经理计葵生看来,未来中国金融业的路径选择,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而不是杠杆的问题。“考虑的重点应该是如何用一些新方法,让这些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例如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未来5年到10年,重点不是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而是要创造平台,把资源放到对的地方。”计葵生说。

        “金融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也很突出,改革的步伐应该加快。”这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一直坚持的看法。他认为,要把人民币变成国际结算货币,扩大吸引外资并使汇率进一步市场化。他表示,要使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对各个企业存贷款的基准利率的利差可以适当缩小,虽然目前还做不到把存贷款利率全部放开,但是可以适度放松对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限制。他建议可以在存款的负债工具上进行改革。“比如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现在对1万元存款与1亿元存款的利率是一样的,这显然不合理。”

        本报记者  宋晓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