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8日 星期一

    走向融合的两岸三地电影

    张思涛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8日   14 版)

        如果从内地与台、港电影的关系来看,中国电影106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1905年至1949年,分治而有交流的时期;二、1949年至1978年,分治而基本隔绝的时期;三、1978年至2011年,由交流、合作走向融合的时期。

        内地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母体

        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及其《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万家灯火》、《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作品对以后“两岸三地”电影的发展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根本性的影响。1949年以后“十七年”的内地电影被称为“新中国电影”,主要受苏联电影创作思潮影响,强调表现新生活、新人物,强调艺术真实性和革命理想性的统一。

        “十七年”间,新中国电影在塑造工农兵新人形象和实现电影的大众化、民族化等许多方面取得骄人成绩。但作为创作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存在着真实性的客观性和理想主义的主观性的矛盾,因此“十七年”来的电影创作始终发生着现实主义与各种非现实主义(教条主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政治功利主义等)的矛盾和斗争,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两次艺术创新高潮及其一批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是现实主义对于非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的胜利。

        香港虽被称为弹丸之地,电影产量却超过其母体中国内地,人称“东方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香港电影长期沿着“商业化、娱乐化、类型化、明星制”的道路发展,积累了有关商业电影制作的丰富经验。当然,商业化也带来艺术创作某些方面的粗糙和低俗化倾向,但同时也创造了艺术类型的丰富性。从李小龙到成龙,香港功夫片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使“中国功夫片”立于了世界影坛。

        台湾电影较之内地和香港电影发展较晚。台湾电影的崛起在上世纪60年代,“健康写实”路线恢复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李行、李翰祥、白景瑞、胡金铨“四大导演”的作品标志着台湾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台湾电影的发展轨迹介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既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甚至比内地电影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两岸三地电影显示出共通的价值取向

        对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比较研究是一件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在两岸三地,我们经常会从对方身上发现一些既陌生又熟悉的东西。例如上世纪60年代台湾电影界提出的“健康写实”路线,与当时在内地占主流地位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二者并没有“交流”,但在文化背景上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的比较研究,会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海峡两岸三地”电影,具有共同的中华文化渊源和基础,都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第二,“海峡两岸三地”电影,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下创造了各自的成绩和不同的经验,这些成绩和经验具有互补的意义。

        两岸电影界的学术交流始于1988年。此后,电影艺术家们开启了两岸电影界的“双向”交流:一年一度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年一度的中国长春电影节、曾经两度举办的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曾经十次举行的“两岸三地导演研讨会”,还有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一年一度的台湾电影“金马奖”,都成为两岸三地电影界互相展映观摩影片、共同切磋探讨中国电影发展,以及同行友好相聚的节日。李行、谢晋、吴思远等分别成为两岸三地电影交流的带头人物。在内地,台港电影研究成为一门新兴而热门的电影学科进入大学课堂,一批内地电影学者率先写出《早期香港电影史》、《香港电影史》、《台湾电影史话》、《当代台湾电影》等大部头研究专著,由程季华、李行、吴思远主编的《中国电影图史》开启了“编写一本完整的中国电影史”的先河。

        合作拍片与学术交流是同步进行的,是近30年来两岸三地电影交流的重要特点。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开始于1982年的《少林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其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多次出现海峡两岸三地合拍电影的高潮,合拍片产量每年可达30~50部,此一时期在国际各大电影节获奖的《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菊豆》、《卧虎藏龙》等几乎全是内地与台、港合拍电影。特别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以后,内地电影市场向香港开放,内地与香港合拍片数量突飞猛进,达到每年30多部。自2004年以后内地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票房总数超过进口大片,起关键作用的正是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内地香港合拍片不但一再成为年度最卖座影片,而且连年在年度10大卖座影片中占据8个以上席位。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两地合拍电影目前都已成为电影事业的重要支撑和市场的主导力量。

        华语大片是资源整合的成果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来两岸三地电影界的交流、合作和整合,两岸三地已经开始出现一批融合三地电影资源的“华语大片”,从2001年的《英雄》开始,到近几年拍摄的《梅兰芳》、《风声》、《建国大业》、《叶问》、《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孔子》、《花木兰》、《风声》、《让子弹飞》等等。这些“华语大片”多数是两岸三地合拍片,特别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有的虽然并不以“合拍片”名义拍摄,实际上也是融合了内地、香港、台湾的资金、技术、人才、经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这批“华语大片”的特点,一是在资金上大投入,一般都在数千万人民币以上,有的高达数亿,而且一般采取包括两岸三地在内的国际融资方式;二是在人才上,编导演、摄录美、服化道等主创力量,往往汇集起海峡两岸三地演艺界比较顶级的人才;三是在题材上,多数选择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注意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功夫等元素;四是在美学观念上,试图综合内地和香港的经验,如内地的文化反思、香港的商业理念等;五是在技术上,站在世界电影前沿,大量运用高科技、电脑特技制作,以制造视听奇观;六是在市场上,以海峡两岸三地为共同市场,在内地创造出票房奇迹,并且进军国外市场。

        尽管以上影片取得的成绩大小不一,人们对影片的评价也褒贬有别,其中有的影片还受到来自观众或评论界的尖锐批评,但这些“华语大片”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显示了近30年来中国海峡两岸三地电影人从交流、合作到融合的成果,标志着两岸三地电影在创作上的“统一”已经开始实现。

        (本文作者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