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头版是承载重大新闻的区域。今年以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和头版重要位置,报道了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平民英雄的故事。这之中有带着偏瘫丈夫援疆的医生余文丽,有30年守护山林的共产党员刘真茂,有重建海南鹦歌岭自然保护区工作站的大学生,有救助青岛崂山二中语文老师的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有为抢救学生失去双腿的女教师张丽莉,有在横祸飞来之际用超常毅力保护了24名乘客安全的司机吴斌……
光明日报作为中国的主流大报,在最重要的版位连续讲述这些平民百姓的事迹,无疑是在张扬一种价值的取向,倡导一种行为的准则,解读一种精神的追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日中国,已经被多元文化背景、多元经济结构、多元利益关系所驱动。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的运行模式在给社会带来无限活力的同时,也让社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
然而,无论社会在多元化的进程中走得多快、多远,人类作为有着共同生物属性的智慧物种,并没有泯灭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光明日报报道的这些来自不同工作领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平民百姓,就是用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生,展示着人们有着高度共鸣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他们对身边人的善良和真诚,对职业工作的专注与负责,日常生活中的正直和坚韧,关键时刻的勇敢与忘我,触发着人们内心的震荡,让人们深刻地感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有了这样的好人而使希望真实地存在,美好也真实地存在。
光明日报报道的这些平凡人物的事迹,让我们更加相信,中国是由这些善良、敬业、勤劳、勇敢的人民支撑和推动的。
人民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这些平凡百姓闪耀着精神光辉的事迹让我们看到,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在庞大的社会结构中实际占据的位置和可以发挥的作用,启迪我们去思考社会发展进程中每个人的微小与每个人的重要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责任”这个重大而难以触摸边际的说法,在这些寻常百姓感召人心的生命历程中被诠释得一清二楚。
光明日报在重要版位连续报道这些平民百姓的事迹,同样说明了今天中国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说明中国主流媒体的观察视角接近着社会运行的真实情态,接近着人民群众的主体价值,接近着中国实践的内在逻辑。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缺少两种基本的动力,一个是科学的批判,一个是积极的建设。批判,让社会告别虚伪、丑陋和罪恶;而建设,让社会走向进步、文明与和谐。
新闻事业在信息传播领域承载着这两大动力的合成责任。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而且是社会前行的引导者。作为守望者,它要报道变化、揭示真相、披露问题、预告风险;作为引导者,它要呼吁文明、倡导科学、树立榜样、指引光明。
光明日报报道的这些张扬着高尚精神的平民人物之所以引发着深刻的社会反响,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些人物与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些人的冷漠、自私、虚伪、功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种对照之间,启迪着人们对于自身和对于社会的有形与无形的反省与思考。
人们在选择一种行为原则之时,实际上已经否定着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行为原则。媒体在倡导一种价值标准之际,实际上已经批判着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价值标准。
正因为如此,光明日报和它所报道的这些让我们感动的时代人物一样,告诉我们他们认定的是非功过,告诉我们他们判断的高贵卑微,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责任,告诉我们生命与社会的光明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