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观影随笔

    一个时代天才的成功路

    王晓莉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15 版)

        提到励志电影,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阿甘正传》,那个有点弱智的年轻人,终其一生不停奔跑、永不止歇的身影,不知感动与激励了多少平凡的人,有段时间我的身边甚至突然多起了热爱晨跑与夜跑的人;我们也常常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那蒙冤的银行家安迪,怀抱信念,以20年的时间挖通一条通向牢狱之外的道路,最终获得无上自由;我们也可能想到《放牛班的春天》,温暖的、循循善诱的老师,他的微笑与爱心可以把世上最顽劣的孩子带进生命中的春天。这些电影,无一不是以其美好向善的本质和真诚宽广的主题,打败现实的残酷与贫瘠,将观众带入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并在此后长久地对人们的心灵发生着或显或隐的影响。这也正是励志电影永远都会拥有一批忠实观众的意义所在。

        但是近日马克·扎克伯格婚讯传出,这个当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由好莱坞才子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这部以扎克伯格生活为题材的励志影片语言犀利饱满,画面简洁灵动,节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最终成为2011年奥斯卡的赢家。

        扎克伯格这个1984年出生的哈佛大学辍学生,以其火山喷发般的天才,对于创业机会的超常把握,以及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力与抉择力,成为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在2010年以净资产100亿美元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人们惊讶地誉他为“盖茨第二”。电影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故事。影片以马克·扎克伯格接连遭受的两起诉讼案贯穿始终,在不断的法庭对证、干净利落的闪回以及人物快语速的口述与旁白中,艺术地再现了扎克伯格的天才人格以及他成功的创业历程。

        看完这个电影,相信会有不少人陷入沉思,不仅是为着这部电影带来的艺术美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扎克伯格身上,很好地诠释了创业与成功的哲学关系。在他与创业伙伴以及后来的合伙人的关系中,我们也发现了创业与机会的把握、成功与友谊,以及面对事业转折处,该如何快速有效地作出抉择等等这一系列与时代相契合的命题。

        我们这个时代,创业梦牵扯着无数年轻人敏感与激情的神经,渴望掘到第一桶、第二桶甚至更多桶金的梦想,也成为年轻人中有代表性的梦想。暗流涌动之下,是一颗颗充满想法的心——不管这想法是天才的灵光一现,是有理有据的实干前奏,还是泡沫一样的小小幻想。我相信,社会正是在这些想法之下被推动向前的——青年,永远是一股最强大的社会推动力。但同时,我们身边,又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他们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却不知从何做起;他们心气高强,却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沙子般的小人物;他们渴望在工作中大展才华与身手,却很可能端着的,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纸饭碗。他们渴望飞翔,却发现翅膀已经被雨水打湿甚至已出现提前退化的征兆。他们所遭遇的人生瓶颈与困境,与他们心中充溢的渴望改变世界改变自己的激情一样真实。

        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交网络》可以被解读为一部新的励志电影,它的网络时代背景及片中所着力渲染的创业梦,正是当下所有年轻人所身处与所渴望的。它的主人公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使与他一样年龄的青年,在其中找到自己前行的动力与心灵的真实——这些都使《社交网络》有别于前面提到的传统励志电影。

        我们看到,影片中的扎克伯格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实力有着充分的自信,这奠定了他的人生基调,他完全是自己开自己的船,自己掌自己的舵,自信是他成功的第一要义;他不管不顾任何身外之事,一心只专注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影片起始,正是马克与女友约会,两人谈到人生价值观。马克执意要开拓自己擅长的网络事业,而女友则觉得他在做白日梦,希望他更脚踏实地,想法更为平凡一些,两人为此分手;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马克还把握了每个突如其来并有可能稍纵即逝的机会,他坚忍、冷静得甚至有些专制,完全不顾及合伙人的意见,不惜与他们翻脸,事实最终却证明他的选择离成功更近甚至就是成功的法门。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相当深刻地揭示了成功与友谊的关系。扎克伯格与其前后两任精英合伙人,都有过或长或短的一段“甜蜜”合作期,最终却都因扎克伯格超乎其同龄人太多的战略思考力,因价值观与理念的差异,因“商场无情”这一强大商业法则,以分道扬镳作结。曾经温情的友谊,变成了法庭冷漠的揭底与诉讼,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不免会思索,在这个时代,到底是要相爱还是要相杀,是否杰出的头脑便注定了永远的孤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免于肮脏与腐朽的财富积累,从而获得正确的、干净的成功。

        (作者系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谭》杂志社主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