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老舍茶馆”被誉为“北京城市名片”。影片《大碗茶》的主人公李盛奇正是以“老舍茶馆“的创建者尹盛喜为原型的艺术形象。
影片的创作者怀着对北京老百姓的熟悉与热爱,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围绕着李盛奇个人的亲身经历,以二分钱的大碗茶一步步发展成“老舍茶馆”的过程,结构成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主线。看似小处着眼的笔触,却绘出时代的大画幅,形象地展现出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革命性变革。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下乡知青返城后,无工作、无生计成了急迫解决的社会问题。身为街道办事处供销组长的李盛奇拿着办事处提供的一千块钱,带领知青支起茶棚卖大碗茶。影片抓住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种种矛盾,以平民百姓的视角追溯、复现30年前的记忆,提炼出李盛奇们遇到的阻力和困难:茶摊摆起来,营业执照却拿不到;想出试营业的法子,又遭市容办罚款;茶摊兼卖茶叶蛋也险些被查封;正当生意兴隆,大伙心气高涨时,茶叶零售只按计划指标供货,茶叶断了货;好不容易有了店面,因为知青们为增加收入卖小商品,工商局以超范围经营吊销营业执照……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重重阻力集中于时代发展与固有制度间的矛盾。李盛奇们磕磕绊绊一路走来,他想的是“抱怨没用,要向前看”。面临着时代迎来的转机,人们能否改变旧观念,接受新事物,顺应历史的发展,这是《大碗茶》包涵的思想深意。它以生动的故事,形象地复现出改革之艰难,改革之迫切,改革是和百姓紧密相关的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影片将小人物的命运紧扣大时代,以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着力描绘李盛奇的行为、性格和人生选择。他身上有着鲜明的草根色彩,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从心底里了解、同情知青们的困境。他“为了孩子们”,搭茶棚,找茶叶,跑执照,到处磕头求人,凡事亲力亲为,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开导、说服、帮助知青们。在他的带领下,为知青们打开了新生活的大门。
李盛奇为民解困,为政府分忧的担当精神,凸显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也表现出他那善与爱的情怀。
影片摒弃了对模范人物简单化、概念化的书写方式,从生活出发,在描述李盛奇的行为中展现他真实的心路历程。当初他并不情愿担负知青就业的工作,抱着“脚踏两只船,打赢就干,打输就撤”的思想,何况妻女也不支持。尽管茶摊有了大发展,但是“集体企业人员一律回原单位”的一纸文件,他也是要重回机关的。端着国营单位的铁饭碗,旱涝保收,这是那个年代再真实不过的思想。在和妻子夜谈那场戏里,充分表达出了他内心的矛盾。他一方面准备回单位,可又对妻子说:“我从打旗到跑龙套,这回成了能干大事的人”,一股发自内心的欣慰和自信,使他不甘心离开已然有模有样的茶馆。特别是知青们苦苦恳求他留下“再送我们一程”,李盛奇深深被打动了,他怎能眼看着几十个孩子的饭碗黄了!他决然离开了国营单位。
李盛奇从只为知青谋生计到自觉地选择人生命运,创建“老舍茶馆”,成为一个向既有制度挑战的改革者,时代的弄潮儿。李盛奇完成了一次观念的跨越,精神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思想解放对人的聪明才智的开发。李盛奇的经历体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影片形象地表达了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
影片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渲染出浓浓的北京市井气息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它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牵动着我们重温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