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年理论工作者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在参与重大问题研究中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也提供了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平台上,我收获了学习与成长的喜悦。
“马工程”,这是大家对它的亲切简称。我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工程的有关工作,先后作为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编写工作,参与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担的工程课题,参与教育部负责的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编写工作。此外,还参与了一些其他教材的集中阅看和研讨。参与工程让我得到了很多学习提高的机会,成为我人生中十分难忘的经历。
“马工程”是党中央组织实施的,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密切关心工程课题的进展,这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领会和掌握中央的精神,增强使命意识和政治意识。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特别是要有过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我庆幸有机会在参与“马工程”中接受了这种熏陶。
“马工程”的各个课题组,基本都是由全国不同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人员构成的。学者们围绕共同的课题进行联合攻关,搭建起了一座座平台,使各方面学者得以深度交流、取长补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就有来自北京、天津、云南、武汉、南京等地的学者。与这些学者的交流切磋,开阔了我的眼界。此外,教材在定稿前要经过工程咨询委员多次审议,这让我有机会聆听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古人云:“见高人不能交臂失之”。我就是本着这样的想法在工程中努力工作、虚心学习,并不断充实自己的。
教材编写的要求很高,准确、鲜明、生动,缺一不可。大纲要经充分讨论和多次修改,报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后,方才开始编写工作。初稿形成之后,又要经历一系列的审阅、讨论和修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初稿到正式出版,究竟经历了多少次修改,究竟进行了多少次讨论,已经记不清了。首席专家、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说:“我要把中间这些稿本都留存起来,将来可以在南开办一个专题展览!”这本教材已经于2007年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都进行修订。正是在深入研讨、反复修改和精心打磨的过程中,我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教材编写更不能闭门造车。工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使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现实。工程每年都组织多批次考察调研活动,有的调研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有的调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8月,我参加了工程专家赴甘肃、宁夏的调研活动,加深了对西部的了解,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特别是在对定西、临夏等地的调查中,我们深入大山深处的农家,与农民促膝相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和期盼。农家孩子那明亮、纯朴和羞涩的眼神,长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工程经常围绕中央最新精神,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组织专题报告会,这对开阔我们的视野很有益处。有时是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作报告,作重要辅导;有时是实际工作部门的领导同志,介绍各自部门的工作;有时是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还有基层单位对生产生活一线情况的介绍和交流等。我经常看到,报告会结束后,许多学者在餐桌上、在散步中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感想和体会。
像其他参与工程的学者一样,我也定期收到由工程办公室寄来的工程参考资料和高校思政课参考资料。这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活页文选,为的是给高校教师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理论信息和学术动态。这些资料,对开展教学和科研很有帮助,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思路,而且也提供了一些难以找到的材料。
从2004年到现在,八年过去了,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也从最初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变成了首席专家,感觉自己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责任也更加重大。“时光不解摧人老”,如今我们已迈入中年,不再是“青年教师”,但无论何时,工程给予我们的一切,都将不断激励我以自己的学识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