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走基层·民族地区行4

    奇台县人的笑脸为何这么灿烂?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文化发展调查报告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03版)

        奇台县文体局党组书记柳朝林去年冬天以来一直被一件事搞得头疼:虽然县里可以举行文艺演出,但是文化活动的场地太小,特别是开春以来,室内的场地怎样分配给不同的演出团体的事,让他每天费不少口舌。

        在奇台县,无法挤进场地演出的文艺团队还有许多。在县城,仅在有关部门备案的自乐班就有150个左右。全县所有可以演出的场所,每天都有5、6个演出团队在演出。

        为何这里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样活跃?

     奇台人对文化的追求令人敬仰

        奇台县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东北部,是个边境县。据奇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宝霞介绍,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中国五都·新疆奇台”文化名片的打造,引导全县各级干部群众树立“文化兴县”的理念。

        县文化馆建筑面积达3300平方米;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多件;古城文化艺术展厅780平方米……近几年,他们还将村一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纳入整体项目中,新建、改扩建村民文化活动室27个,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

        县委书记王炳炬说:“人民群众对现代文化的追求,让我们更深地感到身上担子的重量。这里的人们爱文化,喜欢文化,参与文化,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动力,是我们发展文化最好的基础。”

     奇台人对文化的热爱令人称奇

        在东关社区文化中心三楼的小会议室里,一群市民正在演唱《六中全会传喜讯》。63岁的老大妈谢秀芳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节目。”

        阿迪里·吾拉木是奇台县文化馆的一名创作辅导员,平时他在馆里辅导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晚上就和几位朋友组成了一个阿迪里木卡姆演出团。仅去年一年,他们就深入乡镇、部队演出近100场。

        据了解,奇台县15个乡镇目前都成立了民间艺人协会。奇台县一些民间艺术协会组织的文化团队逐渐变成了明星级的演出队。西北湾乡的崔家戏班,西地镇的马家大院戏班等等,不仅在奇台县,就是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都成为赫赫有名的演出团队,成了奇台县文化发展繁荣的品牌。

     奇台人的文化发展令人瞩目

        奇台县文联副主席王晨告诉记者,奇台县文联有一大批创作人员,成员中有干部,更多的则是农民,他们基本上都出版过自己的作品集。奇台县还有一个创办了10年之久的《古城文学》期刊,不仅成为奇台县文学艺术人才的摇篮,还吸引了新疆更多文学爱好者的目光。

        徐宝霞说,正是看到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他们因势利导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连续10年举办“百日文化广场竞赛”活动;连续7年举办青年歌手大赛,连续8年举办城乡文艺汇演,连续5年举办秧歌社火大赛、农民文化进城等大型文体活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秧歌、阿肯弹唱、新疆曲子、木卡姆演唱和摄影书画、手工艺品等文化品牌。

        县委书记王炳炬介绍,今年他们将拍摄数字电影《疏勒城保卫战》和两部3D影片《江布拉克》、《恐龙沟》,成立奇台县文化产业投资发展公司。在政府网站开辟古城文化专题网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奇台县近年来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农牧民自发对文化的热爱与参与,是因为他们从现代文化活动中,尝到了快乐与幸福的味道,从自我发展中尝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味道。(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