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坚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动摇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02版)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和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作出的重大抉择和伟大创举。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持搞公有制,就不能搞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虽然对发展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其排斥利益导向、缺乏价格杠杆等内在缺陷,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严峻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之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逐步提出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观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观点。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重要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讲话中,首次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之后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证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给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巨大活力和动力。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做主、按劳分配为主体、消灭剥削、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优越性,又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竞争性和激励作用,引导人们的利益实现,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正因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成为破解我国前进道路上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与1978年相比,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47万亿元,增长128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增长62.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增长51倍。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等,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这场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发展创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无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

        展望前方,我们面临一个个“硬骨头”,面临一场场“攻坚战”。巨大成功在激励着我们,经验教训在警醒着我们,灿烂前景在召唤着我们。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保持创新激情,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改革、新突破和新发展,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崭新明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