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4日 星期一

    用好的评价衡量真的创新

    ——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4日   06 版)

        原创,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呼唤学术原创,但何为原创,如何衡量一件作品的原创性价值,如何切实推进学术原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实践还远未深入。华东师范大学创造性地构思并推出面向全国人文社科学界的“思勉原创奖”,力图以学术评价机制的创新推进学术创新,引起学界关注和讨论。日前,本报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论原创·奖原创”学术论坛,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

        学术评价中,评价程序与评价标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记者:现在各种各样的评奖很多,一位学者抱怨说,大家都想获奖,但对于奖项本身的公信力又往往抱怀疑态度。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很难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一项成果的价值,这也造成长期以来人文社科成果评价难的困境。

        童世骏:众所周知,文史哲学科是最不容易形成公认范式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这些领域中最可能出现原创作品,因为这些领域的成果经常是在挑战一个旧范式,形成一个新范式。另一方面,这些领域的原创性最不容易达成共识,由于学科特点、学术传统的差异,学术流派、学术观点众多,评价标准,尤其是除了文字表述、引文标注等方面的标准之外的实质性的标准,最容易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情况。这同时也意味着,文史哲学科中看上去数量不少的那些范式,其实极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范式,因为服膺这种“范式”的学者很可能只限于极少数同行或同学,甚至只有自认为或被认为创立了那个范式的学者自己。

        这里几次提到的“评价标准”,是学术评价的一个关键要素,但不是学术评价的唯一要素。在学术评价中,与评价标准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程序。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评价程序,都有一个质量问题。很好的标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和运用,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评价标准要清晰、确定而具有可操作性,很不容易。在评价标准不清晰、不确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情况下,高质量的评价程序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它可以尽可能排除评价过程的非学术因素,尽可能加强评价过程的学术基础,尽可能确保学术评价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开放性。

        文史哲学科传承和创新不可分割

        记者:“思勉原创奖”经过近十年的酝酿,选择以“原创”为标杆,以学术评价机制为突破口,通过学术评价机制的创新推进学术创新。事实上,学界对于如何理解“原创”认识不尽相同,对于如何辨识和评价“原创”也在摸索当中。 

        童世骏:什么是原创?原创可以在不同层次进行:最低标准是不抄袭、不剽窃;其次,用另一种语言讲同样的事情,比如翻译工作,也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原创;第三,问题是别人提出的,得出不一样观点或是结论;第四,提出新问题,并且经过研究得出新成果;第五是方法的创新,比如超越现有学科范式,或者以跨学科的视角确立新的看问题的方法;第六层次是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且逐渐得到同行认可。

        奖倡“原创”,说到底还是鼓励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而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评价”要追求得到公认;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而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看成怪论,所以,学术创新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我的回答是,“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

        什么是“好的”学术评价?可能短时间内很难明确,需要一步步探索。但什么是“不好的”学术评价,大家都很清楚,可以行动起来,尽力去避免。比如,针对“暗箱操作”、人情拉拢等现象,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避免非学术因素对评价的干扰。

        什么是“真的”学术创新?在“创新”满天飞的今天,文史哲学科要慎言创新。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创新更是何其难也。创新和传承不可分割,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有反思,有质疑,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真的”学术创新,应该是既别开生面、焕然一新,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又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推敲。

        学术评价与学术程序的质量都取决于学术共同体的质量

        记者:“好的”学术评价能够推进“真的”学术创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人说,华东师范大学“以一校之力,进行着属于全国学术界的实验”。

        童世骏:说到底,无论是学术标准的质量,还是学术程序的质量,都取决于学术共同体的质量。学术共同体的质量不仅决定了现有的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的现有质量,而且决定了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的未来质量——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诚意和能力来反思、检讨和改进现有的学术标准和学术程序。

        学术评价,靠行政、靠公众都难于实现,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推进学术原创,也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关于学术规范化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次自下而上的改进。如今,哲学社会科学要迎来真正的繁荣,我国人文学术要真正“走出去”,必须从根本上改进学术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文史哲研究的学术重镇,希望为全国同行服务,对全国学术有所贡献。

        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一个大体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处理好学术创新和学术积累的关系、个人独创和学界共识的关系,能够避免浮躁、轻率、“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情况,从而形成有生命力、创造力的学术传统。合格的学术共同体由合格的学者组成,合格的学者在合格的学术共同体中培养。大学理当做两者良性循环的激发者,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为学术创新提供土壤、空气和养料。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张 焱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