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

    新闻背后

    鹦歌岭青春的礼赞

    ——《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的启示

    作者:管向群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2日 09版)
    海南琼中鹦歌岭上,云雾锁身的鹦嘴峰。  彭桐/CFP

        鹦歌岭,这个很少被提及的名字,一夜之间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么特别,也不是因为这里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在我们已很难被“感动”的当下,4月9日,《光明日报》刊载长篇通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其讲述的“鹦歌岭”着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那是因为5年前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的27位大学生,因为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让人看了之后便会留在心底、挥之不去的故事,以及他们给这块沉寂已久、现代气息尚未眷顾的古老土地所带来的悄然而深刻的变化……

        鹦歌岭,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似乎注定就是要飘出歌声的。这是一支属于当代青年人的青春乐章。她那清新、激越、优美、浪漫的旋律,久久萦绕在我们的耳际。伴随这歌声,鹦歌岭已不再是一个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符号。鹦歌岭上的这群人、这些故事、这些变化,不仅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

        鹦歌岭的大学生,是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一个缩影,是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一个榜样。

        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青年观”

        当代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教育应该怎样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鹦歌岭上这群活泼可爱的大学生,是典型的“80后”。在他们身上,具有同时代青年的一切特征。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多元文化、网络技术、时尚偶像、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鲜明特征。也正因此,人们在谈起“80后”的时候,往往也多了一些“怀疑”、“挑剔”甚至是“异样”的目光。不错,任何人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都不可避免地会烙上时代和环境的烙印。鹦歌岭的大学生们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们是“被颠得五脏六腑都要跳出嗓子眼”般地进了鹦歌岭,因为他们还从来没受过这般苦;当看到“一排破旧的平房”就是“家”、“两排木板铺着草席”就是“床”,六个女孩子一下都愕然了,因为,这是她们绝不可能想象到的;“裤腿上布满蚂蟥”时,王合升会“拼命地跑”;在上山作业迷路时,王云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如此稚嫩、娇羞、胆怯,孩子般的反应,尚未长大的率真,这就是他们第一次的人生“远游”,这就是真真切切的“80后”。

        读到这些,我们不仅不会因此而求全责备,相反,他们的这些感受和反应,倒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他们的可信与可爱。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样改变、改造甚至创造着环境。正是这拨“80后”,怀揣着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实践着“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诺言,开始了攀登鹦歌岭的人生征程。在过去的5年里,他们在这个海南内陆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里,“与青山为友,与绿水为伴”,甘于贫苦,耐得寂寞,历经磨炼,乐于奉献,开展物种统计调查,重建保护区工作站,提升生态保护水平,造福一方黎苗百姓,给鹦歌岭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演绎了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也为我们认识“80后”提供了全新的感悟与体会。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青年是一种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这话说得多好啊!短短5年的时间,鹦歌岭的大学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惊喜,让我们感叹,让我们欣慰,让我们钦佩,让我们充满期待!这再次生动地说明:青年是“我国社会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当代青年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一代!

        当代青年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号召当代青年,牢记光荣使命,珍惜宝贵机遇,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谱写中国青年运动浓墨重彩的新篇章,要求当代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为当代青年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背后,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或很难改变的,那就是对什么是生活、怎样的生活才富有意义、怎样的生活方式才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的追问,正是对这一追问的理性应答才真正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富有“意义”。今天,鹦歌岭的年轻人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从而以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为这一命题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是诗情和哲思的融汇,是关乎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功利与超越、情感与理性、规律与自由、享受与担当等等问题的一种富有审美情怀的考量,是一种久违了的来自历史深处的时代回响。

        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27位来自各地高校的大学生汇聚在鹦歌岭,背朝连绵的群山,面对浩瀚的林海,远眺错落参差的黎苗村寨,他们一起喊出了铮铮誓言:“爱上鹦歌岭,作为鹦歌岭,奉献鹦歌岭,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抱负、我们的责任在鹦歌岭!”他们让自己站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在鹦歌岭生活和劳作的5年,他们改变了自然,改变了环境,改变了这里的人,同时,也发现、确证、创造着自己。也许,这就是哲学家所谓的“诗意的栖居”吧。

        这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应该成为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时代强音!

        教育应该怎样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鹦歌岭”的启示是多重的,但留给教育的启示可能是最为深刻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的表述。青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面向未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使命永远与青年的成长、进步紧紧相连,休戚与共。教育应该使人变得“聪慧”,也应该使人变得“高尚”。读着“鹦歌岭”的故事,我们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惊喜,在鹦歌岭的青年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高扬的精神,一种高尚的品德,一种高远的境界,是一种丰富充实、美好温馨甚至带有浪漫意味的生活,是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肩负着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使命的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富有意义的命题吗?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青年时代比其他任何时代更能接受高尚和美好的东西。教育应该使人富有理想,应该像鹦歌岭的大学生一样,把自己的人生选择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宏伟事业之中,把自己的理想之歌书写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教育应该使人敢于担当,应该像鹦歌岭的大学生一样,把干一番事业、兴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教育应该让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像鹦歌岭的大学生一样,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呵护大自然,让大自然成为人类大家族中的一员;教育应该让人领悟“幸福生活”的真谛,应该像鹦歌岭的大学生一样,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在奋斗中体验幸福,在奉献中分享幸福……也许,还应有许许多多的“应该”。为此,教育应该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担当中找准自己的方位,培养出更多站在“鹦歌岭”上的大写的“人”。

        祖国的未来属于中国青年,属于更多的“鹦歌岭”上的青年!

        民族的光荣属于中国青年,属于更多的“鹦歌岭”上的青年!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