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建设海南的构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1日 15版)
    上海孙中山故居

        六集人文纪录片《望海南》是由曾制作过《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走向海洋》的主创团队三多堂传媒历时一年,精心策划、拍摄的一部巨制精品,通过文明定位、地理渊源、精神道场、自然人文、多元文化、文明纪元等六个主题来向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昭示:海南,不仅是一处地方,她更是一种文明形态,一个精神家园。该片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后获得热烈反响,同名纪录电影也正在制作当中。

        1936年12月2日,海南文昌中学校园里,人山人海。从早上9点钟开始,整个县城就在翘首期盼。什么人让文昌如此激动?下午3点,黑漆乌亮的汽车缓缓驶入校园。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金发、碧眼、鹰勾鼻的司机。后来人们打听到,这个英国人,竟然是海口海关的最高长官——税务司。

        看起来,来人的身份并不十分显赫——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兼中国银行董事长,甚至比不上许多随行的广东省党、政、军要员,在华南这都是些可以只手遮天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宋子文,因为反对国民党的绥靖政策,号召举国抗日,才刚刚被迫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的职务。在云龙楼的阳台上,宋子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父亲嘱咐,做不成人,不能回去文昌认祖宗,见父老。现遵父之嘱,兄弟第一次回故乡,同父老兄弟众乡亲见面,非常高兴。”语音未落,全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直到县长反复高喊“肃静”,激动的情绪才慢慢平静下来。

        拂去历史的尘雾,民国史上震荡海南人心的一幕,鲜亮如新。这一刻,海南人期待了几十年,因为,距离“宋氏王朝”的奠基者宋耀如的最后一次回乡,已经过去整整五十年。“受地理上限制,不能和时代潮流一同进化”的海南岛,迫切需要关注的目光!宋氏家族与南方之南究竟有怎样的桑梓情愫呢?

        文昌市古路园村,一处普通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1863年2月的一天,一名男婴在这里降生,恰逢瘟疫流行,父母为求平安,给孩子起了个雄壮的乳名:阿虎。1875年,阿虎12岁,婶婶宋氏的弟弟回乡探亲。他在美国经营一家中国丝茶号,生意兴隆,但苦于没有子嗣。阿虎被生活窘迫的父母过继给堂舅,改名为宋耀如。

        三年后,牛尚周和温秉忠两位留学生的来访,打破了宋耀如在美国波士顿平静的学徒生涯。三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不但缔结了终其一生的友谊,而且先后娶了三姐妹,成了一家人。这两个中国官派的留学生热情地鼓励宋耀如出外求学,这显然违背了养父守住家族产业的初衷。宋耀如非常感激养父的培育之恩,但正如他日后所说的:“当时别无办法,为了追求,只有出走。”1878年初冬,宋耀如从丝茶店出走,开始在一艘美国缉私艇干杂务,成了海军缉私队员,两年后又来到北卡罗来纳州,成了基督徒。

        1912年1月1日是民国元年元旦。当夜十一时,孙中山走上南京临时大总统府临时搭建的平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典礼一结束,孙中山径直走到宋耀如面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宋耀如热泪盈眶。中国第一位独立的华人传教士,沪上著名的实业家,这都是宋耀如公开的身份。但在与孙中山结识之后,他就成为一名“革命的瘾君子”。近二十年,他不但贡献了所有的资产支持革命,还远赴美国,四处募捐。但孙中山更清楚,对于中国革命,宋耀如奉献的绝不仅仅是金钱!1894年冬,正是这位来自海南的义士,给当时只想改良专制统治的孙中山,灌输了林肯三民主义的思想。中国不需要皇帝,需要民主,需要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精神。民有、民享、民治,这是宋耀如在中国一生的奋斗目标。直到去世,在他的贴身内衣里,还放着林肯的画像。也是在这一天的夜晚,大西洋彼岸,一位年轻的姑娘无法压抑自己喜悦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文章——《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这场革命在中国建立了自由和平等;为了每个人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权利,许多人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博爱仍然有待争取。”这位姑娘,就是宋耀如的第二个孩子,宋庆龄。1912年,她刚刚二十岁,正在美国读大学。宋耀如养育了三女三男。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宋耀如常带着孩子们,在野外徒步前进。除了完整的中、西方教育,这六个孩子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才是“宋氏王朝”纵横天下的奥秘。宋耀如说:“只要一百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伟大人才,中国就有四百万超人,还怕不能得救?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还不能全心全意培养子女,我要敢为天下先。”胸怀宽广,敢作敢为,这几乎就是南方之南永恒的烙印。

        上海莫里哀路29号是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唯一的房产。1918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他怀着极度苦闷的心情,从广州来到上海。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宋庆龄。二人租住了一处简陋的房子,每天的菜金不到2元钱。四位加拿大归侨慕名拜访中山先生,被两口子窘迫的生活环境深深震撼。他们随即从准备在上海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这处位于法租界的住宅,硬是送给了孙中山。这是夫妇俩一生中最平静、最美好的岁月。六年中,孙中山发愤著书,宋庆龄则担当起了资料、抄稿和翻译的工作。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孙中山专门提及海南岛的建设构想:“海南固又甚富而未开发之地也。已耕作者仅有沿海一带地方,其中央犹为茂密之森林,黎人所居,其藏矿最富。”他还从巩固海防、开发天然资源、国内移民、文化政策、行政管理等多个角度,完整阐述了海南建省开发的理由。这是民国时期,最早关于开发海南的书面计划。

        十余年后,1936年冬,宋庆龄的两个弟弟,宋子文、宋子良,带着姐夫中山先生的遗愿,终于回到了故乡。“兄弟是琼崖一分子,从前虽抱着开发愿望,还是仅凭一种理想,今天实地到了故乡,觉得脑海中有无限感动。在奉行总理遗训之下,和琼崖同乡,全国同胞所渴望之中,无论何时何处,矢以全力,追随各位之后,以抵于成。”然而,多灾多难的中国,注定还要走完一段艰难的道路。虽然在宋氏兄弟离开后,一批又一批政要、实业家纷纷涌入海南岛考察、调研,但因为战乱,所有的蓝图最终都变成了废纸。只有文昌鸡由此走出海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华人家喻户晓的美味。这大约是宋子文始料不及的。

        大浪淘沙。中山先生对于海南的建设构想、宋氏家族两代人的期盼,历经了整整一百年的风雨之后,到今天,才得以逐步实现。徜徉在广袤的南方之南,总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纯朴、善良的笑容,让人觉得莫名地感动。小小的海南岛,一直敞露着宽广的胸襟,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梦想和心灵,亘古未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