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位于常熟的江苏天堂卡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资银行卡贝基金签订合约,成功获得1.8亿元风险投资,成为江苏省首家获得国际风投公司注资的文化创意企业。
依托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常熟这座孕育了古代8位状元、485位进士和当代24名两院院士的江南小城,正在把文化转变为城市发展的不竭源泉。
“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用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实力,常熟正力争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城市环境最为秀美、文化事业最为繁荣、富民强市最为协调的现代江南名城。”常熟市委书记惠建林日前告诉记者。
多元保护机制,传承文化精髓
常熟市虞山镇南赵弄10号,原为明代礼部侍郎、江南著名藏书家赵用贤的故居“脉望馆”,如今是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所在地。以虞山派古琴原生地优势为依托,古琴馆逐步形成了虞山少儿古琴社、常熟理工学院音乐系和民间传授等古琴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出版学术专著、举办中国古琴艺术节等形式展示着古琴文化的魅力,被称赞为“动态演出和静态展示完美结合的活态保护传承机构”。
常熟素有“崇文尚礼、诗性秀美”的文化特质,历史上,以虞山命名的琴、诗、画、印以及书法等文艺流派都曾享誉海内外。
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融合,并实现互动发展,是近年来常熟文化保护的一大亮点。除率先在江苏省公布首批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外,常熟还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保护机构,设立财政专项经费,以品牌意识塑造传承载体,着力打造“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核心。而传承的根本,在于载体。常熟市文广新局局长吴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常熟以政府为主导,同时借助民间力量,建成了白茆山歌馆、虞山派篆刻艺术馆、常熟评弹艺术馆、徐市灯谜馆等一批文博场馆,这些场馆均集展示、演出、培训、研究和交流于一体。目前,全市已有各级各类文博场馆32家。
为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常熟打出“江南文化”节庆品牌。常熟市市长王飏介绍说,常熟将举办多年的“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沙家浜旅游节”等几十个节庆,统统纳入“江南文化节”,并设立了江南文化艺术奖励基金,面向全国“悬赏”征集反映江南文化的精品力作,分为言子文学奖、翁同龢书法奖、严天池音乐奖、沙家浜戏剧奖等8个门类,每年颁发“一静一动”两个奖项。
依托历史底蕴,打造文化产业
沿着琴川河北段,走在通江路上,满眼是粉墙黛瓦的小桥流水人家。去年6月,常熟文化名人工作室集聚区在此揭牌,设有7个名人工作室及1个江南文化研究室。
“为凤凰筑巢”,常熟涌现出金曾豪、牛小艾、朱晞等一批文化领军人才,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次。金曾豪的《芦荡金箭》被改编成长篇连续动画片,从他的小说《青春口哨》取材的电影《夏日纯情》填补了2011年度江苏少儿电影的空白。
沙家浜风景区先后形成了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演艺文化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让子弹飞》实景剧、京剧、石湾山歌等众多表演正成为沙家浜又一大特色品牌。从一部经典京剧到一个知名景区,沙家浜完成了从创意符号到实体产业的转变,年接待游客超过140万人次,旅游自营收入突破5000万元。
在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常熟服装城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文化产业为抓手提升软实力。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潘云来告诉记者,即将落成的文化广场位于服装城中心区域,总投资5.78亿元。位于广场东侧的演艺中心,集服装品牌发布、走秀、商演为一体,全面搭建起服饰文化展示的“大舞台”。
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自然人文资源,常熟建设了常熟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虞山尚湖江南文化博览园等首批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1年底,常熟市文化产业企业达2200多家,文化产业增加值87.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5.06%。文化产业已成为常熟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文化惠民,建设“江南福地”
每天清晨,经过“亮山工程”改造的虞山便热闹起来,在众多不知名的鸟儿的“伴奏”下,市民们在花团锦簇的山脚下跳扇子舞、唱锡剧;远处,三三两两的人们在爬山锻炼身体。一位市民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哩是生活在江南福地哟。”
历史赠予常熟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仅仅将其高高奉起,那只能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常熟成为江南文化的范本,不仅在于有多少江南建筑,更在于百姓能够得到多少文化浸润。”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志嘉告诉记者,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常熟依托各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了白茆山歌艺术节、沙家浜龙舟节、端午风情节等一批体现村镇自身特色的节庆活动。
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常熟把精彩的戏曲、小品、音乐送到全市各村。2011年,“文化惠民村村行”公益文艺巡演活动完成演出336场次。他们还为全市10个镇每镇配全两套数字放映设备,在苏州县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农村电影流动放映数字化全覆盖。
作为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常熟已在全市各镇、村和社区全面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截至去年,共享工程已能为村民提供不少于5万种的电子图书,采集制作不少于14000场(个)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影视节目等视频资源。
“将记忆的目录轻轻地翻开,这些被时间秘密栽种的,明信片、音乐、奶茶、微笑。”在常熟市图书馆二楼,开放沙龙“和风书院”成为众多青年人文化交流的大本营。和风书院负责人唐纳薇说,“和风书院”采取青年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推广文化艺术,青年们在这里演话剧、交流摄影技术、探讨文学精品,全部免费。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