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李玉恒:沉醉酿酒香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15版)
    李玉恒(右前二)在车间酿酒

        作为享誉东北的老字号,老龙口白酒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老井水酿造、老窖池发酵,酿出入口醇香回味悠长的好酒,而神秘的传统酿酒工艺仅掌握在几个传人手中。

        5月11日上午,在沈阳天浆老龙口酿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这位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十一代传承人——李玉恒。   

        1979年,李玉恒到沈阳市老龙口酒厂制酒车间老陈酿班,成为一名学徒工。从此,他每天闻着“臭气熏天”的酒糟,光着膀子抡着铁锹,给窖池填料。

        1986年,上一代传承人米希成、杨长信两位老师傅,被李玉恒的勤奋和执着打动,收下了这个徒弟,将几百年历史的酿酒技艺传授给他。

        酿酒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粮食、曲子放到窖子里都会酿出酒,但流出的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区别。李玉恒说:“酿酒极具创造性,没尺没线,摸不着,看不见,环境微小的变化,对酒的香气都有很大影响。”于是,他暗暗下决心,做就要做出个样来。

        师傅每天手把手地教李玉恒,如何看酒醅的好坏,如何控制入窖酸度,淀粉浓度、水分。提高酒的质量主要靠丰富经验,李玉恒也更加刻苦。酒糟入窖后,最长要80天才能出窖,每天他都要走遍窖池逐个跟踪。一有空闲,他就把手放到酒醅中测温度,无数次地看酒瓶中、流酒器中的酒花来判断酒度,观察每个窖子的习性。为了悟透酿酒的奥秘,李玉恒开始给酒写日记,入窖时水分、温度、酸度、淀粉含量,从1987年开始一个月记满一本。

        酿酒要躲避中午高温,天不亮李玉恒的车间就开工,下午本应休息,可李玉恒就爱钻图书馆、新华书店。现在,每年仅订杂志就要花400多元,几十年下来,他的图书杂志有600多本,家里俨然一座酿酒专业图书馆。

        扎实的理论水平,结合丰富的酿造经验,李玉恒酿酒技艺和水平不断提高。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以往老龙口浓香型陈酿酒香气成分不突出。为此,李玉恒反复琢磨,将发酵液中液态部分和干稠部分分开使用,并根据每个窖池的具体情况添加,大幅提高了酒香。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来到车间,酒窖里散发的酸臭味挥之不去,李玉恒笑着说,这酒糟酸臭的味道已经渗进我皮肤里,现在连我用的被褥都是这个味儿。

        自建厂以来,老龙口酒厂已先后有十一代传人,特别是老龙口酿酒技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李玉恒一心想把老龙口的酿酒技艺传承下去,一下就收了三个徒弟。这三个徒弟年龄上都差10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酿酒车间工作,同样热爱酿酒。

        但是,谈到传承酿酒这门技艺时,李玉恒依然很担心,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酿酒除了苦、脏、累,更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酿酒是体力与智慧并重的职业。现在,酿酒人的学历普遍不高,我希望有更多大学生能来酒厂工作,将酿酒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李玉恒 男,1959年生人,酿酒高级技师。1979年开始到沈阳市老龙口酒厂做酒工,1986年担任制酒车间老陈酿班班长。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