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权威解读

    人才贡献率26.6%意味着什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15版)
    CFP
    解读专家:桂昭明
    专家简介
    桂昭明,武汉工程大学人才资源开发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人才学研究30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同时担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导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

        编者按

        日前,首次全口径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公布。统计显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然而,到底什么是“人才贡献率”? 26.6%的“人才贡献率”意味着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人才贡献率”概念的提出者、“人才贡献率”研究团队负责人桂昭明。

        人才作用的量化

        问:到底什么是“人才贡献率”?

        答:“人才贡献率”即人才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人才资本作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投入要素,通过其自身形成的递增收益和产生的外部溢出效应,从而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份额。

        人才贡献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发展的主要指标,综合蕴含了“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等多种关于人才科学发展的核心内涵和本质意义,因此是一个体现人才发展的科学性、检验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的核心指标。

        问:这个指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 2008年1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研究落实十七大关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精神,决定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

        《人才规划纲要》大纲形成后,中央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其中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有国际可比的核心指标,对发展目标要予以量化,有统计数据来获得,归根结底要反映在人才的贡献上。

        在人才工作实践中,国家制定人才工作政策的决策者、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者们,更为关注的是人才资源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和贡献度。具体地说,人才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多大贡献?在每年的GDP中人才的贡献占了多大份额?

        此外,编制《人才规划纲要》的人才理论工作者们长期以来也一直在探求为什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发展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机制来服务科学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贡献率”指标应运而生。

        人才理论的创新

        问:“人才贡献率”的提出,有何现实依据?

        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率先发展。研究发现,人才优先发展的东部沿海省份,其经济实力也遥遥领先;这些地区的经济总量(GDP)与该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总量”、“R&D人员总量”和“人才资本存量”三个人才总量指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同向性,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具有代表性。

        结论是,这些地区抢占了人才发展的先机,掌握了社会经济欲得到发展必优先发展人才的规律,使得本地区出现了人才—经济同向互驱的科学发展局面。

        为什么人才优先发展能驱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机理何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需要人才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做出回答。

        简言之,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实践,在呼唤着人才理论不断推进创新,回答、解读人才工作新实践中的新现象。

        因此, “人才贡献率”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国家《人才规划》设置人才贡献率作为衡量人才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我国人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问:这个突破有何深远意义?

        答:考察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既是为了把握、了解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效能,从其影响因素的角度谋划战略、制定政策,以充分发挥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科学评价、考察我国及各地区目前人才资源开发的成效以及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效能;还可以运用国际可比指标,对中国与世界有关国家在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获得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方面在世界上的水平定位。

        人才发展的导向

        问:“人才贡献率”达到26.6%,意味着什么?

        答: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我国1978年至2008年人才贡献率的平均值为18.9%,2010年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这意味着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管理者和执行者心中有了“人才贡献率”的概念,必然会在实践中有意识去提高“人才贡献率”,这将对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具有重大的推动性和导向性。

        问:具体说来,这种推动和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推动人力资本的优先投入。

        要提升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须提升人才资本存量的增长幅度。这就要求我国及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必须实施人力资本优先投入的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之以恒地开展在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使得人才资本存量得到较快的增长。

        人才资本投资是人才贡献率的源泉。投资人才资本比投资资源资本、产业资本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当李嘉诚在被记者问到为何几十年的成功积累还不如比尔·盖茨的几年“暴富”时,他一方面在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一方面承认比尔·盖茨掌握了投资人才资本的先机,成功运作了依附于创新型人才身上的人才资本。人才资本可以让一个“新品”在一夜之间战胜一个畅销几十年的“名品”,这就是投资人才资本的巨大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2010年,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12.0%,2020年规划达到15%。而2006年,美国为23.14%,法国为19.02%,德国为17.80%,新西兰为16.32%,英国为15.60%,日本为15.14%,澳大利亚为15.11%,意大利为14.47%,韩国为13.76%。相比之下,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亟待大力加强。

        第二,推动人才资本的比例提升。

        要提升我国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使总人力资本存量中人才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国家及各地区要重视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并对之予以合理的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以增加人才资本特别是高端人才资本的存量。

        2010年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与总人力资本存量中人才资本的比例是基本对应的)为12.5%,而2005年,这一指标美国为55.8%,日本为54.9%,加拿大为54.0%,英国为38.2%,澳大利亚为37.5%,法国为35.7%,德国为33.9%,意大利为32.6%,韩国为27.6%,显示了发达国家总人力资本存量中高比例的人才资本份额和我国提升人才资本份额的迫切性。

        第三,引导人才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比例协调发展。

        理论研究证明,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存在一个最佳比例,在这个最佳比下,两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相等,经济增长可以获得最高的增长率。实证研究表明,物质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投入的最佳比为1.8左右,此时经济增长可以获得最高的增长率。大于此值,就会抑制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但是,反观现实中我国的实际运作,往往并非如此。1978年这一比例为2.5,1988年为3.3,1998年为4.8,2008年为4.5,大大超过最佳比。

        这就要求我国及各地区在社会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中必须进行理性投资,加大人才资本的优先投资和积累,抑制物质资本的过大过快投入,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由注重物质资本驱动向物质资本和人力人才资本双向驱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本报记者 罗 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