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星期三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李迪:看守所的作家朋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3日 09版)

        接到记者的电话时,李迪说:“我在丹东。”不用问,他又去丹东看守所了。这是年过花甲的李迪两年多来第10次到丹东看守所深入生活。看守所的干警和在押人员奔走相告:“李老师回来了!”一句“回来了”,道出了李迪和看守所的不尽情缘。

        3年前,李迪随“中国作家走进监管场所采风”活动来到丹东看守所,看守所民警的执法理念和工作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定会再来。”李迪说到做到,此后两年多,他10下看守所与干警朝夕相处,写出了近30万字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

        最初,看守所干警认为这个老人肯定坚持不了几天。大家工作很忙很累,并不愿再向这个“外人”多费口舌。但李迪打定主意:“我像虫子一样贴在他们身上死缠烂打,一定要拧开他们的‘水龙头’。”每天早上8点钟一上班,干警们便看到李迪早已站在门口,催着给他提在押人员谈话,在监区内一个阴暗潮湿的小办公室里,一谈就是一整天,晚上下班了也不愿出来,总是说:“再聊会儿,再聊会儿!”

        为了不给所里添麻烦,也为了能更真切地感受被监管人员的处境和心情,他坚持住在监区内,大冬天一个人睡在冰冷的小屋里,跟在押人员共用一个洗手池、便池。李迪抓紧一切机会跟警察们交谈:在饭桌,在夜班睡觉的小屋,在138米长的巡视道上,在警车上……慢慢地,大家从心里接纳了他,称呼从李作家、李老师变成老李、李老汉……连着3个春节,李迪都是在看守所和在押人员一起度过的。“最想念亲人的时候,他们见不到亲人,我去给他们当亲人。”他们一起排练节目、唱歌、跳舞……大伙儿抢着第一个跟他谈,“把没跟爸妈说过的话都跟您说了!”

        正是这样的“扎下去”,李迪打出了创作的深井。《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写一篇发一篇,多家报刊抢着刊载,被誉为“灵魂手术的生动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至今已获好几个大奖;30集同名电视剧正在筹备,主创人员正在丹东体验生活。从书中,人们看到,戴所长四处奔走让判了死刑的犯人跟他尚在襁褓中从未见过面的孩子见了面,父子生离死别拉都拉不开;孤身女犯想念她收养了7年的流浪狗连死的念头都有,副所长王晶硬是开车几十里把小狗接来养在看守所;中善被执行死刑前请求把仅有的300块钱转送给犯人张哲的孩子交学费……在这个常被看作是冷漠之地、灰色群体中,看到了“人生之苦、人性之美、人类之爱”,李迪这样总结自己在看守所看到的一切。

        “有良心、有正义感,才能真正扎根下来。真正的深入生活是双向的,不是给人家添麻烦,是掏心窝子的互相帮助。”李迪说。他热心为看守所的工作出主意,手把手培训宣传骨干。他还带老战友画家刘学伦教授从成都赶来为普通民警画像。他为看守所干警的工作之苦、待遇之低而震惊,为提高干警待遇而奔走呼吁。这次第10次去丹东,李迪还有个意外的收获:他在采访一个已判死刑的在押人员时,发现案件有隐情,最近最高法以“事实不清”驳回后改判有期徒刑15年,这个犯人激动地抱着他痛哭,把他的手都捏肿了……

        “李老师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书出版后,李迪去看守所送书,一位干警这样深情地说,并庄严地敬了个礼。李迪哭了,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泪花闪现。

        (本报记者 付小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