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

    山高人为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22日 05版)

        5月19日,我国第一支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诞生了。

        上午8时16分,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4人冲顶组全部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是首次由国内高校独立组织的在校大学生登山队登上珠峰。

        19日凌晨1时15分,冲顶组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攀爬,穿过近乎垂直的冰壁“大门”,闯过能将人吹跑的“大风口”,跨过被称为“鬼门关”的悬崖,最终站在了珠峰之巅。

        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一所高校能在世界登山界写下几代师生挑战巅峰的传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给出了答案:“勇攀高峰的大学精神,作为学校个性特色和独特影响力的文化标志,已经浸润在地大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中。”

        “艰苦奋斗”凝聚校园文化之魂

        从上世纪60年代学校校友王富洲成功登上珠峰开始,七大洲最高峰和世界各地数十座知名高峰陆续被地大师生征服。60年来,中国地质大学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和文化累积,形成了富有地学智慧和地质大学校园文化个性的大学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是地大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这条校训是学校60年办学实践的凝练,根植于学校的办学传统;也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范的浓缩,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走进地大校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背着地质包、穿着运动鞋,看上去像地质队员的人,谁能想到,他们其实是大学教授。年过七旬的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总是穿着一件灰白色的夹克,骑着一辆“很沧桑”的自行车上下班。学校曾有意给他换辆车,但他谢绝了。殷鸿福说:“作为高校教师,要甘心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

        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艰苦奋斗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地大学子。学校的毕业生中成长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29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已经成为凝聚、激发和引导一代代地大人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 

        “地质元素”铸造校园文化之基

        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体现,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也是校园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塑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弘毅堂、校训石碑、拓展基地、四重门等人文景点,创建了既体现历史底蕴又富有学科气息,既是求学求知的理想殿堂,又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山水园林式生活家园。

        以地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把丰富多彩的“地质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直观形象地诠释学校的大学精神,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登羌塘之高,望太古之远,细万物之理,盼天地之美”。

        “我们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座景观都有动人故事,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说。

        “八大工程”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作为一所具有特殊行业背景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经历了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铸就了以“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为内核,致力于研究地球并为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工作的大学文化。

        提及地大的大学文化建设,郝翔指出,坚持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历史传统,丰富发展和弘扬大学精神,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对于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地大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地学文化、摇篮文化、网络文化、体育文化、廉政文化、社区文化等八大文化建设工程,构筑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注重培育师生爱国爱民族爱校情怀;在学术文化建设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人才成长氛围;在地学文化建设中,注重彰显学校专业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在“摇篮”文化建设中,注重强化大实践观教育;在体育文化建设中,注重倡导健康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培养师生健全人格;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注重树立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表达新风;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注重营造师生廉洁从教、廉洁施政氛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注重营造和谐校园、生态校园、文明校园的浓厚氛围。

        如今,地大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五大洲、祖国的天涯海角、边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极、珠穆朗玛峰,艰苦与欢乐伴随着他们,奉献与光荣激励着他们。

        对于学校未来大学文化的发展走向,郝翔充满希望:“学校将加快大学文化建设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学校不断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李素矿 张地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