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题目实践性很强,我很喜欢。”济南中学门口,刚刚走出春季高考考场的丁晓丽一脸喜悦。5月19日至20日,山东省春季高考在全省各地同步开考,这也是山东省首次举行春季高考。
别具特色的“2+2”考试模式
本次山东春季高考是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统一招生考试,由山东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基础。各科满分分值为语文、数学各150分,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基础各200分,总分为700分。其中,专业理论基础包括本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外语课程,专业实践基础包括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课程。本次春季高考的本科、专科招生均实行批次征集志愿,随夏季高考相应批次志愿的填报时间同步进行。
1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济南市多个考点发现,各个考点考生携带的文具各不相同,有的考点考生带的是函数型计算器、三角板,有的带的是彩色铅笔,还有的带的是建筑制图仪器。
据了解,与传统夏季高考不同,山东春季高考招生在种植、养殖、机电、计算机、建筑、财经、商贸、服装、文秘、餐饮服务、幼教、医学、护理、化工、煤炭15个专业类别安排招生计划。山东省特意按专业类别进行了考点的划分,因此各个考点考生携带的考试文具才会“五花八门”。
多考多取是一种趋势
山东大学教授傅永军表示,春季高考是打破目前普通高校单一考试招生模式,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多元评价方式和多样化录取模式的有益探索;通过春季高考考试内容和录取形式改革,构建中职和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各类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山东省本次的春季高考代替了往年的对口高职考试,并首次允许普通高中生参与其中。从“对口高职考试”到跟夏季高考齐名的“春季高考”,除了名称改变外,其实还有许多细微的变化:本科投放计划的增加,使得中职生通过参加春季高考读本科的机会增加;而对于普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多了一次高考的机会。
来自章丘一职专的考生李肖明学的是机电专业,这次春季高考,他和班里41名同学全部报名参加。李肖明告诉记者,自己初中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中考发挥得不太理想,只好放弃高中选择了职专,“这次考试如果发挥得正常,应该能考个本科吧!”旁边的同学打趣道:“他是俺们班里的苗子!”
考生王金宇说:“之前总觉得,考完高中考大学是正道。不过我现在觉得,通过春季高考上大学,同样也是正道。”他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够和之前的初中同学一起,升入到同一所院校读本科。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表示,“多考多取”是将来高招录取的一个趋势,比如夏季高考、春季高考、联考等多种考试渠道。增加春季高考,缓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对考生的压力,带给考生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鼓励一部分社会青年继续深造,从而有利于延缓社会就业的压力。春季高考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学升学的压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并且春季高考为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机遇,为学校探索实行学分制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加快专业改造,促进高校加快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难吸引普通高中生
虽然对普通高中生而言,春季高考多了一次“高考”和填报志愿的机会,但首次“吃螃蟹”的高中生数量有限,全省范围大概有4000人。
2012年山东高考由传统的一次高考变为春季、夏季两次高考,但对山东首次实行“二次高考”,普通高中生并不买账。“春季高考不仅考文化课还要考专业课,我们高中生哪会那些专业呀,要是为了专业放弃现在的文化课复习,很可能是两次高考哪一次也考不好。”在济南中学门口,一名高三女生告诉记者,他们班没有一个人打算报春季高考,“这个考试明显就不是针对我们高中生设计的。”另一名高三学生说。
济南一中教导处主任姜明说:“根据目前的考试安排,春季高考就是符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升学的机会,虽然普通高中的学生可以参加,但是考试中的专业课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是道门槛,如果不是特意学习,没有办法考。”
山东商贸学校校长庚强斌说,春季高考对于中职、高职衔接是个好事,但是一个政策的引导作用不会在短时期显现出来,需要慢慢地被人们接受。如果春季高考的招生院校中本科院校增多,将会有力地推进社会大众了解春季高考,接受职业教育,参加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
齐涛对此表示:“客观地讲,山东首次春季高考正式开考,虽然第一年报考的群体仍以职校生为主,但全省4000多名普高学生的身影,还是让春季高考打破了以往高中生考大学挤独木桥的局面。这4000多名普通高中生参与春季高考是一个好的开始,让学生在升学的路上有了多种选择。今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普通高中生选择这样一条升学道路,山东将加大本科院校的录取参与度,让更多实用技术性本科专业到春季高考的考生中选择人才。”
据悉,作为山东首次春季高考,目前参与录取的院校多为高职院校,但是与往年的对口高职相比,相关院校增加了近2000个本科计划,也就是说,参加春季高考的中职生考上本科的机会增加了不少。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宋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