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车站正后方,有一个到北京旅游的人们很少光顾的明城墙遗址公园。不是这座公园不值得逛,而是因为它原来掩藏在棚户和危房的包围之中,前几年才被当作老北京的一个重要景观重新找了回来。作为旅游景点来说,它还很年轻。
长约1000米的青灰色城墙,在200多棵古树和10万平方米绿草拱围下,从崇文门三角地向东,沿崇文门东大街静静蜿蜒,直到二环路口。它的最东端连着明代都城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角楼——东便门角楼。从城墙这边走到那边,慢慢地踱,细细地赏,也不过30来分钟的时间。可是,从明朝看到而今,数一数岁月的脚步,却又如此漫长——几百年的时光啊。一部线装的光阴的故事,晾在古城墙上,已经发黄。
古城墙披着柔曼的轻纱一般的白雾,在风的手指的细心雕琢下,已被塑造为一座流动的雕塑,成为历史记忆里灿烂的光芒。震撼人心的壮烈,热血沸腾的呐喊,在这光芒闪现的刹那,谱写下了永恒的壮丽诗篇。任凭时光的冲刷,它不朽的雄姿永在我们心底燃烧。
许多风雨故事都是想象中的、传说中的、史籍中的、而这些城砖,却是坚实的、厚重的、真切的。大部分城墙,都退隐到了时光的背面,然后静静地消失了,只剩下现在这么一小段,孤零零地站在路边,坚持着,也寂寞着。在这里,即使小到一块城砖的制造工艺(取土之后,要九翻九晒3年方成),都可以上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凭吊古城墙,凭吊一段历史,此中滋味,一言难尽。老北京的基本格局是南北贯通,如今却渐变为东西打开。变化产生于新中国建国之初,先拆除了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再把长安街从东西方向打通。近年,北京又开通了平安大街和两广大街。北京的城市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变。
“凸”字形的明城墙,是历史上惟一一座不呈方形的古都城墙。最辉煌的时候长达74里,有47座城门、瓮城、箭楼和角楼。以后历经变迁,这个拱卫北京的宏伟建筑,到今天已经几乎被七七八八地拆光了——东便门这边的两三段旧城墙,可以说是明代北京城剩下的最原汁原味的旧城墙了。明城墙遗址公园,就是在这些最后的城墙的基础上复建起来的,那些连缀旧墙的新墙外层,也都是用征集来的旧城砖堆砌起来的。细心的话,还能发现上面镌刻的“嘉靖”、“万历”等字样。这里大面积保留了残垣断壁,也就有了一个名曰“残垣漫步”的景点:七歪八扭、时断时续的旧城墙,坑坑洼洼爬满了杂草,有时走着走着,墙头还会不时地冒出几棵小树。漫步这残垣,我甚至觉得,从这里唤起的穿透时空的共鸣,或许能够寻觅到来自久远岁月中的回声。这段古城墙,仿佛幻化为一位苍苍的老人,眼含留恋的热泪,挥手向昨天告别,然后步履蹒跚地继续走向明天。
阅读这段明城墙,如读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佳作,有曲折,有悬念,有白描,有华彩,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又平而不平,淡而不淡,形散神不散,令人久久难忘。在金色的树叶缓缓告别瘦硬的褐色枝干、翩翩地飘回大地的思念里的时候,在残阳下忽然发现手边的诗卷沾染了淡紫色的忧郁的时候,在长久地攀援和寻找之后的吃力的喘息和沉重的呼唤之中,登上老北京这段风雨剥蚀的灰色城墙,我还用再千万次地问吗:什么是沧桑?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