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哈尔滨提出了打造全省文化高地、在全国和东北亚地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一流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名城的目标,请具体介绍一下。
林铎:哈尔滨市委第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哈尔滨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名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把哈尔滨打造成为全省文化高地、在全国和东北亚地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一流文化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名城的目标。
持续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文化名城、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的必由之路。由于独特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哈尔滨形成了欧陆风情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红色文化、松花江湿地文化和大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哈尔滨早在1994年就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第一个电影译制片、第一个啤酒厂、第一支足球队和第一个电影院等多个全国第一,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哈夏音乐会”、“啤酒节”、“湿地旅游文化节”、“国际冰雪节”等文化品牌,这些都是哈尔滨特有的城市名片。2010年,哈尔滨以百年交响乐历史和50年“哈夏”音乐会历史积淀为基础,成功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音乐之都”荣誉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音乐之都”。
为了充分展示城市特质,培育城市特色文化,我们坚持以我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为根基,通过文物保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特色街区,举办特色节会、组织特色旅游,建设博物馆、展览馆,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保护修复,培育一批具有哈尔滨特色和气派的城市文化与“大气、洋气、神气”的城市风格。
记者: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做得有声有色,“哈尔滨之夏”活动近些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林铎:具有集群效应的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是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文化名城、繁荣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哈尔滨素以冰城闻名,冬有冰雪,夏有湿地。冬季,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冰雪大世界令人流连忘返;夏季,美丽的松花江从城市中穿过,沿江数万公顷湿地形成罕见的百里生态长廊。为了充分做好哈尔滨夏季的文化大文章,我们今年举办了“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把分散的文化品牌串成一个集成品牌,推出“五大板块”90多项主题活动,汇聚成一曲融旅游、文化、经贸、音乐为一体的“哈尔滨之夏”交响乐,使其成为继“哈尔滨之冬”后又一个国内外知名的城市文化品牌,使哈尔滨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哈尔滨是如何发展基层文化事业和扶持文化产业的?
林铎:搞好文化顶层设计,是顺应中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必然选择,是一个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具体化。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对城市文化建设进行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整体设计,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文化顶层设计的立足点。为了顺应群众要求,“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0多亿元,积极推进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宫、音乐厅等大型标志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共图书馆64个、社区文化中心160余个、大型休闲广场20个、农家书屋1669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专业文艺团体每年演出1000余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音乐之街”、“农民艺术歌会”等文艺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另一方面,要加快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这是文化顶层设计的突破口,具有战略性意义。核心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挥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008年,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出版社首家改革一步到位的出版企业。随后,相继完成影视、发行、演艺等方面的改革。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5个园区基地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8亿元增至2011年的179亿元,年均增幅24%,占GDP比重由2.83%提高到4.2%。今年,哈尔滨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按照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市级文化艺术场馆要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部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提高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建成一大批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按国家标准提前3年覆盖所有行政村。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面向特殊领域、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出更多反映哈尔滨独特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精品。进一步调整结构、完善布局、打造品牌,培育重点门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年均达25%,占GDP6%,成为城市支柱性产业。(本报记者 朱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