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清晨,天空飘起细雨,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九龙村的负责人戴仕宣站在村头,用手机拨通了村值班室的“农村信息机”终端,全村的广播立即响起他提醒村民当日有中雨的声音。
这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四年后,记者在地震灾区看到的居民信息化生活的一个场景。过去农村高高悬挂的高音喇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地上像一块石头状的“隐形喇叭”,分布于村民的门前屋后,既美观又不扰民,还能保证村中的每家每户都能听到。
都江堰在震后打造了市—镇—村三级防灾预警信息平台,每个村都配备了接收终端。一旦收到地质、气象部门等发送的灾害预警信息短信,即可通过农信机短信群发至远程广播,向村民及时报送预警信息,以最大限度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对居民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损失。
登上映秀镇二台山超级基站,记者看到,基站的铁架上挂有多家电信运营商用来发射手机信号的天线。中国移动四川阿坝公司总经理胡锴喆说,这是多家通信公司共建共享的结果。这些超级基站均具卫星通讯功能,可抗9级烈度的大地震。当遇到断电等突发状况后,可自动切换到柴油机发电状态,蓄电并维持正常通信的时间可超过20个小时;即便通信光缆被震断,基站也能立刻接驳卫星,从而可避免因断电和光缆中断造成的通信信号中断。据悉,目前四川省39个曾严重受灾的县及抗震设防烈度在8度以上的县市均已建有类似的抗震型超级基站,总计达到59个。
“来这儿的游客都喜欢尝尝当地的特色菜,手机农家乐平台帮了我的大忙!”位于都江堰青城后山的“浣花园农家乐”,一年来生意兴隆。老板赵义龙说:“通过手机农家乐平台,客户用手机能直接查询到我家的特色川菜,正是有了平台的推介,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在漩口中学门口,记者遇到了正用3G 手机上网的渔子溪村村民蒋永福。他说:“现在年轻人都在用手机上网。手机上网很方便,网速也很快,像油价下调了这样的消息我都是从手机新闻上看到的。”
如今,汶川地震灾区的信息化水平已全面超越震前,不仅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气象数据采集、道路监控、旅游信息化管理,也让当地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手机销售农产品,开展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正在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本报记者 郭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