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0日 星期四

    三联的分社元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10日 09版)

        阳春三月,黄浦江畔。盎然春意中举行的三联书店分社建设现场研讨会冷静不乏激情。80年前,三联书店在脚下的土地诞生。今天递进的会议议程,如轻剥春笋,层层深入,渐渐进入三联改革的历史节点:分社元年。

        三联的历史方位

        近10年中,三联书店走过了一店三分为生活、读书、新知三个编辑部,又成立相关出版中心的过程。

        今年年初,三联学术、文化、综合分社,上海公司开始运作,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联书店联合创立的国际文化公司签约。专题项目部、对外合作部相应建立。三联书店新的发展机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在加快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新形势下到来。

        走到分社元年门槛之前的那段路程,于三联的大多数员工,并非完全自觉。长期以来,三联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店领导层,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推动建立分社,将发展的担子压给中层管理者,编辑部门的设置要变,负责人的职能和权限要变,部门内人力资源的调配以及运作模式要变,对部门的绩效考核方式要变,店里想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尽快从“小而特”向“中而优”发展,在中国出版领域发出更大的声音,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此举在编辑部会引起不小的震动。“‘狼真的来了’。分社不再是‘纸面文章’,而要运营了。困惑、迷茫甚至感到前途未卜。大家感觉我是像‘李鸿章’一样来签条约的。”文化分社社长郑勇说。“心中没底,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综合分社社长张荷这样描述心情。

        三个月过去了,编辑部在接受了这一切之后,焕发出了活力:策划选题变得积极,选题的亮点明显增多。部门的管理、经营意识增强。而这些,是过去在编辑室、中心模式下从来没有过的。

        三联的清醒

        改革最核心的变化,是使分社独立面对市场。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如何处理规模与特色的关系,三联的品牌建设何去何从?每一个担着分社管理责任的人,肩上沉甸甸,心里更不轻松。

        “总经理樊希安对三联的选题有一个批评很准确:缺乏整体性、现实感、市场意识。分社改革几个月下来,第三个问题上成效很明显。以前做选题,会首先想到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现在我真的会先算账。很多选题非常好,却担心赔了之后会拖累分社。目前人文社会科学选题鱼龙混杂,当然短期肯定会有钱过来,但长期看会怎样?现在分社都在说分,我说的却是三联整体品牌形象的问题。不管你将来如何分,读者还是只认三联。”学术分社冯金红的纠结,在分社建设中具有普遍性。

        学术分社社长舒炜赞同已确定的考核模式。“店里给我们分的毛利指标比较高,要我们承担比较大的学术出版规模。规模相当重要,不上规模,影响力施展不出来,效益也出不来。但规模应是由畅销书、优质图书带动的规模。学术分社还是要走三联学术精品的路线,求精、求高、求影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理论、学术普及以及文化普及的份量。”

        “现在找上门的书也不少,甚至提出包销、赞助。但我们做分社元年不是做分社一年,要打基础、持续发展,阵脚不能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坚持的还要坚持,不能因为有经济压力方向大乱。”文化分社社长郑勇说。

        “作为一个出版团队,要考虑自己的定位,即竞争能力在哪里?竞争对手在哪里?读者为什么喜欢你?市场为什么接受你?如何在读者中建立起品牌和口碑,这是我们竞争意识的一部分。”“我希望大家关注一下三联学术图书的传统。文化大发展中,出版物的商业化、娱乐化、轻浮化、碎片化值得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不要保持出版业的真谛,出版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传播,其核心价值是传递人类的经验和思考。三联学术著作出版的标准,应有时代性、前沿性、思想性、学术规范。”副总编辑潘振平的坚持在三联编辑中有深厚的基础。 

        总编辑李昕的话,此时听来深有意味。“转型中首先遇到的是管理权限的下放与更多的强调市场的导向。各分社一定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规模和出精品的关系,多出书和出好书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社自身发展和全社整体图书发展规划的关系;图书出版上坚持传统和勇于创新的关系。三联过去赢得品牌不是靠规模,而是靠打造精品,以少胜多。过去出版社都小,‘小而特’成为三联的亮点、优势。但是今天大家都大了,你还小,你的‘特’就被湮灭了,发展壮大在今天已经成为三联维护品牌、建设品牌的必要条件。三联今天必须做大规模,但是绝对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做大规模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和弘扬我们的品牌,不能改变三联一贯出精品、出好书的思路和传统。三联的书应该在思想上引领时代或者为时代潮流推波助澜。我希望各分社不要紧紧把眼睛盯在完成创利指标上。读者对三联是有期待的,三联必须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到年底盘点的时候,三联必须得拿出对广大读者有影响力的品牌图书。”

        在发展与经济的压力之下,不忘三联的传统,不负读者的期望,不松懈品牌的建设,三联人的选择,既有对其他社发展经验的借鉴,也有对自身教训的汲取。

        三联的希望

        樊希安就要去与中国出版集团签订任务书了,集团要求三联每年的主营业务和利润都要递增10%。

        此刻,各分社正与三联书店签订双效目标责任书。“向管理要效益”,正在三联的实际发展中体现。

        舒炜对学术分社方案的描述浸淫着长远的思考。他想扎扎实实地把生产经营的创造活力,在分社体制里呈现出来,为此,建立了每周两小时例会制度,专门讨论图书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下半年至少每月要跟财务对一次账,看销售、回款情况。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学术出版要做求新求变的努力,强调出有思想性、现实关怀的书,把握阅读的新潮流、新动向。力争每年有一两本时尚一点的书,凝聚一批有活力的年轻作者。”

        郑勇的方案洋溢着兴奋。“使每位成员认同并投入到分社的运营,这是分社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三联人不单纯是为规模和效益工作,而且有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出版理念。我们会把压力变成动力,通过新机制、新体制的运营,发掘员工的潜能实现2012年的目标,兼顾未来的发展。”

        张荷的方案则以柔情降解着改革的阵痛。“我们争取把规模做大。坚守三联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的出版理念,追求创新、有深度、有广度、视角新颖的出版风格。”“我们鼓励团队合作精神,老编辑多些担当,带动新人共同完成指标。奖金分配要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培训是要重点抓的。希望通过一两年,使每个人逐渐形成编辑整体策划能力,使编辑队伍成为胜任整体策划的队伍。”

        “我们今天是在写三联店史。三联100年的时候,今天的一切,会记上怎样的一笔?”李昕在问自己,三联的每一个人都在扪心自问。

        樊希安说着他的梦想:“在未来三年左右成立三联出版集团。”这也是当今三联班子的共识。眼下成立分社,是在为此做组织上和实力上的准备。

        在讨论中,“老沈(昌文)的梦想”、“老董(秀玉)的执着”不断被提起。“我们要去建设三联的品牌,而不是去消费这一品牌。”张荷说出了今日三联人的担当,这也正是三联真正的希望所在。

        三联的传统在。传统以它自身的顽强,护佑着三联。这是三联与别人不同的财富与资源。一代代三联人将自己的心智、追求融进一本本书中,最终凝聚成的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参与着三联的改革与发展。

        郑勇描绘的文化分社到2015年的发展远景很是鼓舞人。“我希望文化分社将来走向独立,我们现在只是大树的树杈,希望那时会变成文化一棵树、学术一棵树、综合一棵树……这样三联才能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本报记者 庄 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