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从“衙门”到“家门”
◆干部从“领导”变“社工”
◆服务从“弱化”到“强化”
◆方式从“间接”到“直接”
◆作风从“敲门”到“开门”
◆管理从“坐诊”到“会诊”
近年来,贵州省贵阳市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强化党委群工委(综治委)的统筹功能,在创新领导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群工中心(信访局)的调解作用,在构建这一工作平台上实现新突破;调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在创新社会协同上实现新突破;着力解决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在重点领域社会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党委群工委(综治委)统筹功能
在撤消街道办事处之前,贵阳的西南工具厂退休职工冯敏曾为其弟补办被火灾烧掉的“独生子女证”遇到“踢皮球”,多年努力都没办成,她想放弃了。小河区清浦社区成立运行后,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门反映,工作人员当天就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她查找相关档案资料,仅用几个工作日就为其弟补办好了“独生子女证”。社区工作人员还利用星期日加班加点整理、审核资料,为其弟办了廉租房补贴。冯敏曾感激地说:“社区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值得信赖,让我们从心底感到温暖。”
这仅是一个缩影。针对社会管理、群众工作涉及面广,党委没有权威部门统筹的问题,2011年2月,贵阳市探索以群众工作统揽社会管理,从顶层设计入手,在市、区成立党委群众工作委员会,新的中央综治委成立后,赋予其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统一领导、全面统筹,贵阳由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群工委书记(综治委主任),55个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群团组织作为成员单位。市委群工委(综治委)自成立以来,及时建立包括目标制定、责任分解、监督实施、绩效考评、失责追究在内的一整套工作制度,实现了社会管理统筹有力、运转高效;现已初步形成各级各部门变“各自为政”为“有效统筹”、将“加强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的工作格局。
在夯实基层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前些时,见龙社区居民李子群家接二连三遭遇不幸,先是久病的父亲去世,没职业的母亲不久又患上重病;李子群和弟弟都是残疾人,没经济来源,一时间,家庭陷入了困境。社区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为李子群一家申请办理了低保,发动社区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送去米、油、药品及救助金,使他家度过难关。贵阳这种基层帮扶的事例还很多。2012年初,贵阳市在试点社区开展问卷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968份,对新型社区“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情况”、“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社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情况”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的民意调查显示,“好和较好”都在95%以上。
针对街道办事处主要精力抓创收、疏于社会管理,居委会社会管理能力有限,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不少“真空”和“盲点”的状况,2010年2月以来,贵阳市以精简层级、夯实社区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市49个街道办事处现已全部撤销,成立90个新型社区,健全了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的新体制;实现了机构从“衙门”到“家门”、干部从“领导”变“社工”、服务水平从“弱化”到“强化”、服务方式从“间接”到“直接”、作风从“敲门”到“开门”、管理方式从“坐诊”到“会诊”六个转变,做到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资源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直接面对群众。调查显示,试点社区党员群众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发挥群工中心(信访局)调解作用
1998年,贵阳某食品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退休职工114人,在职职工26人。10多年来,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该厂仅剩少量资产,为职工缴纳社保费用面临很大困难,部分退休职工多次到省、市集体上访。“同心工程”社会矛盾化解行动启动后,今年初,在贵阳市的专题会议上,宏立城集团公司董事长肖春红请缨,申请对口帮扶该厂陷入困境的退休职工,出资一次性帮助该厂退休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督促该食品厂盘活现有资产,确保在职职工各种费用足额缴纳。对此,该食品厂及职工非常满意,与宏立城集团签订了《帮扶协议》,并向市信访局出具了《息诉罢访承诺书》。翌日,宏立城集团已将所需款项划拨到市社保中心。
如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贵阳市针对社会矛盾数量趋多、主体多元、性质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着力创新理念、机制,形成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新体系。2011年6月,贵阳市将信访局改造为群众工作中心,并保留信访局,启用近4000平方米的中心大楼,群工中心主任由党委专职副书记兼任;28个相关职能部门在中心设置窗口,实行部门调处、群工中心牵头调处、市领导调处“三级调处”机制,将“转交办”变为“直接办”,信访办结率从不到40%提高到86%,真正将矛盾“中转站”变为“终点站”。
创新社会协同 实现新突破
针对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唱“独角戏”的做法,贵阳积极引导“第三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有序参与,努力形成“大合唱”的基层社会管理新局面;即成立和谐促进会,用以解决部分群众的诉求合情合理,但不合法规不合政策,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贵阳还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力度,引导更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近年来,贵阳不断壮大社区义工队伍,志愿者主要从辖区离退休干部、和谐促进会成员、离任村(居)干部和“五老三贤”中招募,就近就地开展政策宣讲、法制宣传、民情收集、矛盾疏导、帮扶救困、民主监督和“绿丝带”志愿服务等活动。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
贵阳市始终坚持抓好对各类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通过社区、区(市、县)、市三级联网办证平台,已办理28.9万流入人口居住证,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加强了特殊人群的管理,研究制定鼓励非公企业吸收特殊人群培训就业的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建起一批面向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及其家属的阳光就业基地,安置戒毒(康复)和刑释解教人员,推动特殊人群顺利融入社会。还发挥了政府“托底”作用,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和“十大民生工程”,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本报记者 任生心)
题图说明: 前不久,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前右二)到社区“走基层”。邹邓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