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业余时间读书,徜徉于美丽的书林丛中,30年始终不辍,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作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1977级的学生,1981年毕业走上社会,到现在,一转眼30年过去了。30年来,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变化,各种时风流韵交替更迭,变换迷离,使人眼花缭乱。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曾几次变化。在这千变万化中,业余读书的习惯,我一直没有改变。
读书对做好工作有帮助。30年,有17年时间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度过。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省委图书馆的书架前埋头翻书,有一个人问图书管理员:“蒋介石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是在哪一年?”图书管理员回答不了,她顺手一指我说:“你问他,他是宣传部的。”我随口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准确地说出了年月日。这件小事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并不是比问我的那个人知识多,而是碰巧了,我刚刚看过一本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辑的《郑州文史资料(黄河花园口掘堵专辑)》。图书管理员好像认为我是宣传部的,就应当知道“蒋介石扒开花园口是在哪一年”。这其实也是社会对宣传工作者一种无声的认同和要求。多年的工作实践,也使我切实感到,尽可能多读一点书,对于愉快轻松地做好本职工作,是有帮助的。
读书往往可以诱发我思考一些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势头不减,银行存贷款利率居高不下,最高时5年期存款年利率高达10%以上。我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但我几乎读完了巴尔扎克的全部小说,巴尔扎克小说中涉及银行利率时,似乎很少有超过年利率6%的,所以我觉得当时10%这样高的银行利率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事实证明,我悟出的道理是有一定根据的。1996年6月以后,我国连续8次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2002年3月,1年期存款利率降到了1.98%,5年期存款利率降到了2.79%,与世界上其他国家银行利率所差无几,恢复到了市场经济国家银行利率的一般水平。
读书丰富人的情感。读晏殊的“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使人顿生忧惧衰老、怜生惜时的心绪。诵苏轼的《赤壁赋》,又使人悟出无须为时光流逝、世事变幻、人生短暂而伤感,而应随遇而安,恬然自适。品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绵绵的恋情潮水溢满心田。吟陈独秀在狱中写给刘海粟的“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的联幅,顿觉英雄浩然之气直薄云霄。
有的书,比如杨绛的《干校六记》,我们全家——我,夫人,还有放了暑假从北京回到家里的在校读博的女儿一起读,一人读,两人听,读到精彩有趣的句子或是段落,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放声大笑。读书使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限快乐,家庭的无限温馨。
与别的读书人一样,我也喜欢买一点书,买书的同时也要不断淘汰一些书。但是,我一方面要淘汰一些书,一方面又喜欢从别人淘汰的书中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书。1998年4月,我在河南省委党校参加省委组织部第28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正巧碰上党校图书馆在处理一批馆藏旧书,我从一大堆旧书中发现了寻找多时的一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绛紫色脊背、淡绿色封面、硬壳精装的《圣西门选集》第一卷。书中有一篇很有名的《组织者》,作者曾因这篇文章被控为污蔑波旁王朝,但是陪审法官宣判圣西门无罪。这么好的一本书,只花了0.5元。书的版权页显示: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版,什么时候购进不得而知,唯扉页上贴着的借还日期表空无一字,表明它在那里寂寞地躺了多年却无人问津。我想:一个人不被赏识会感到寂寞,那么一本书静卧一隅无人问津会不会痛苦流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