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契重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稽古厅与读者见面。国家图书馆精选了馆藏甲骨实物60片和30种甲骨文书法作品,进行三个星期的展出,在满足广大读者了解认识甲骨文和灿烂古代文化期待的同时,也激发社会公众珍视古代文化,树立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并铭记前辈学人为整理、传播中华文化遗产而孜孜以求的精神。
《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对1899年甲骨被发现以来百余年的甲骨发现与发掘史进行了生动勾勒,以深入浅出的文字、生动丰富的图片以及甲骨实物为读者介绍了甲骨的基本知识。尤其是精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36片,按照祭祀、军事、田猎、农业气象、吉凶、疾病生育六大专题陈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商代后期的社会生活。这些甲骨在再现久远历史的同时,也生动呈现出甲骨文字体优美、风格多样、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近代罗振玉、董作宾等著名学者的甲骨文集联、集诗作品和著名甲骨文书法家、旅日华侨欧阳可亮的多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解甲骨文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甲骨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遗存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三千余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有系统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农业、交通、宗教、祭祀等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甲骨文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与敦煌遗书、汉晋简牍和内阁大库档案一起被誉为我国近代文化的四大发现。
走进国家图书馆稽古厅《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的序厅,便仿佛从十九世纪末走进了三千多年前的悠悠时光。1899年以前,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农田中不断有甲骨发现,大块的被作为中药“龙骨”卖给药店,为了卖上好价钱,出售前还会把上面的字刮去,小块的被抛弃或回填。传说时任清廷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病服药,在中药中发现“龙骨”的龟甲上刻有文字。约1899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范贾携带刻有文字的甲骨数片进京拜见一生“好古成魔”的王懿荣,王懿荣将其视为珍宝,并进行研究,成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最早的人。与此同时,天津学者王襄和孟定生等人也是甲骨文较早的发现者。
甲骨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陆续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周原遗址等地出土。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5万片,分藏于海内外各公私机构中,其中,10万余片藏于国内及港澳台地区的近百家机构,近5万片甲骨流散至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图书馆藏殷墟甲骨35651片,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甲骨藏量最多的机构。
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时期。1934年,何遂先生将所藏甲骨捐赠国立北平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的滥觞。此后,通过国家拨交、个人出让、本馆征购等多种渠道,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形成了至今三万多片的规模。馆藏甲骨中不乏罗振玉、孟定生、郭若愚、刘体智、胡厚宣等名家旧藏,而且多为精品,其中,国家拨交的两万多片甲骨构成了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的主体。
中华文明以文字记载历史而饮誉世界,就是因为甲骨文、钟鼎文的存在,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中有几种展品尤为引人瞩目。如北图6006号甲骨,经著名甲骨文专家王国维、董作宾将其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进行研究,由此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意义非同一般。
《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中陈列的北图12789号甲骨,是久负盛名的“四方风甲骨”。甲骨上记录了掌管出入风和日月长短的四方神名以及风名,同样的内容见于《山海经·大荒经》,反映出当时人已认识到,一年之中,随着季候的推移,风向有所变化,昼夜长短也有不同。由此可见这些甲骨的珍贵。
有的展品见证了近代以来的时局变迁,如北图35012号甲骨与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的乙5340号原属一片完整的龟甲,现在则碎成数片,分藏大陆和台湾,不禁令人心生感叹。
《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还向读者生动介绍了甲骨出土地点确认和甲骨文破译等学术研究的成果。1908年,我国近代著名甲骨文专家、金石学家罗振玉经多年探寻,确认因古董商为垄断甲骨牟利而故意隐瞒的甲骨真正出土地点为安阳小屯村,并于1915年亲自到小屯实地考察,收集甲骨,写成《五十日梦痕录》,学术界才得以知悉甲骨出土的一些真实情况。至1928年,罗振玉已收藏甲骨3万多片。通过研究,罗振玉确定甲骨为殷王朝遗物。罗振玉旧藏甲骨中有461片现存国家图书馆。
甲骨文经王懿荣初步断定为商代刻于甲骨上之后,清末著名小说家刘鹗、清末著名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孙诒让随后对其进行了初步释读。刘鹗继承了王懿荣所藏大部分甲骨,并积极搜寻,至1903年已藏甲骨5000余片,遂选取其中1058片、墨拓编成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并初步解读。孙诒让据《铁云藏龟》所著的《契文举例》一书,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经孙诒让考证,一大批常用字得以释读。
在《殷契重光》甲骨精品展中,读者也读到了甲骨文考释的生动故事。对甲骨文考释和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重要学者“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经罗振玉、郭沫若等甲骨学者的研究,甲骨文常用字已基本可以释读,文句也可以通读;经王国维、董作宾等甲骨学者的研究,甲骨文由单纯的文字考释对象而成为商史研究的可征用资料,为甲骨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积极推动馆藏甲骨的整理发布,对馆藏甲骨按计划进行系统的编目整理,并通过网络数字影像的形式及时发布编目整理的成果,至今已有8000余片甲骨的数字影像在网上公布。如今,甲骨保护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今年,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评审中,甲骨文作为特种文献进入申报名单。目前,国家图书馆正在积极准备,将甲骨文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