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深秋,一次名为《凿枘工巧》的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展亮相北京798艺术区,突破了以往中国古典家具展览按年代和材质陈列的传统模式,以一种别开生面的视角和形式,让人们从更加学术化的角度来关注和认识中国历代家具形制的演变。那时,人们不会想到,这次展览仿佛一个序曲,拉开了中国古典家具一次大规模的学术性梳理和展示的帷幕。
中国古典家具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园地的奇葩。中国古代家具艺术是特殊的艺术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中华文化研究价值。最近,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通过与国内外中国古典家具研究、收藏的著名机构和藏家学者携手合作,在两年前《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展的基础上,扩充为一个历时五年的系列艺术展,在《凿枘工巧》的总题下,分别以卧具、坐具、乘具、庋具和杂具五大类作为分展标题各自独立成展。
古代家具中蕴涵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反映了其制造和使用年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风俗以及当时特定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了制造者和使用者所面对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精神。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观复博物馆最近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联合举办的《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将为期五年的中国古典家具的学术性梳理和展示首次推出,坐卧之间,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油然而生。
古家具收藏研究名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认为,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包含着农耕民族最本质的生存原则,家具传达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更多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中国人认为,精神与物质相比,精神永远在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制作家具也是先有道、后有器,千百年来,这种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气质。
中国古代卧具不仅仅是古代人们栖身安寝的器具,同时也被广泛地用于社交、工作等更加社会性的活动范畴,其形其用,虽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循着其传统文化的脉络,找到其中共同的元素,从而了解和认识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生命哲学和人生智慧。古代家具的经典之作通过物质材料展现出的抽象意韵,呈现出简约、庄重而华美的独特美学。
文成堂、张春林等中国古代家具研究者将卧具视为古代居室生活中的核心——古代卧具是人们生活中厅堂、寝室、书房的重要用具,每一个时期的使用过程皆表达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痕迹。从初期的席地而坐发展到有了成熟完美设计的卧具,每一时期都有其发展高峰阶段,倾尽了人类的智慧创造。卧具的制作从简单至繁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更包括精神层面的追求、涵养,正如人们常说的“神”、“韵”。古代卧具的制作足以凸显历史上各个时期建筑、绘画、雕塑及其他造型艺术创作发展的艺术过程。
呈现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厅里的数十件中国古典床榻代表性作品,通过“史·追本溯源”、“礼·载道于器”、“文·江山卧游”、“安·生息所系”、“艺·匠心独具”等主题单元,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非凡成就,生动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意境,让参观者从中生动地领略到中国古代家具独特而动人的艺术魅力。
与许多收藏品展览不同的是,《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的数十件展品源自不同时代,都是卧具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也是收藏家们个人无偿提供的精品珍藏,让参观者借此了解和探寻中国古代家居生活、家具演变、古代先贤家具制造的工巧技艺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获益匪浅。由此凸显了以品鉴古代家具文化为根本、以研究古典家具的艺术价值为目的、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展览定位和主旨,而绝不染指商业目的,这与当今一谈收藏必有论价、一谈藏品必谋其利的风气相比,让参观者赞叹不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认为,尽管近年来中国传统家具市场趋热,关注中国古代家具的展事也越来越多,但真正着眼于家具文脉及其系统研究的展览依然罕见,表面繁荣而内在贫乏。在短短的数百年中,以传统家具为主体构成的家居生活被迅速抛入历史深处,人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很大变化,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精神的困境实际是和这一变化联系在一起的。许平说,不久前,社会上曾发生过关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是指“卧床”还是“井栏”的争议,令人感慨,历史上的一首小诗中的场景究竟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争议表明我们与原本以为很熟悉的精神氛围其实已经相距很远,而那些曾经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儒雅、潇洒、自尊、含蓄的生活在现代生活中渐渐与我们有了距离。
《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的组织者和举办者对中国古代家具及其学术研究的长期持续关注,竭力摆脱商业利益的纠缠,以一种直面历史的坦诚,将传统家具的精彩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希望重塑中国家具生活品位与文化尊严的不懈努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