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不仅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而且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繁荣,是整个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贫困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扶贫就是在总结以往扶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通过文化的渠道,运用文化的力量,整合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实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扶贫本质上是对贫困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扶持与提升。我们要通过文化扶贫,使贫困地区资源富有而经济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高,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创造中呈现崭新风采。
文化扶贫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形的开发,即文化产业的整合与打造,二是无形的润泽,即对人实施“扶智、扶文”,进行文化(智力)的渗透、启迪和滋养。“扶贫”主要是“扶人”,直接对象是贫困主体,而“扶人”主要又是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文化底蕴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就能从根本上奠定自我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内动力和可持续力。
从实践看,通过文化扶贫,贫困地区的农民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致富本领,对其经营项目的理解、运作能力和运用民主法治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这就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营造“造血”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可以说,这是所有扶贫措施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它不仅是现阶段扶贫的上策,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方。
民生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老百姓的文化权益、文化生活怎么去满足,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问题。文化的本质是公益性,是人人应该自由享受的。人无论贫富,都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都需要基本的文化生活。尤其在贫困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空巢村”逐年增多。这些村子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一年到头没有多少文化活动。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
正是适应群众的这一新的期待新的需求,文化扶贫工作走到了前台。文化扶贫是坚持以人为本、造福群众的事业,它既通过文化产业的开发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品质,又通过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既努力把贫困地区的特色文化“推出去”,又尽力把外面的多彩文化“送进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在考虑民生的时候,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作者系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