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新疆石河子4月29日电(记者王瑟)本报率先报道曹连莆老师《育种,更育人》后,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特别是曹老师科研团队成员中引起巨大反响。今天,曹老师科研团队的成员聚在一起,畅谈曹老师的事迹。他们说,曹老师用人格魅力感召我们,回到新疆,回到石河子大学,回到他的身边。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艾尼瓦尔·哈德尔说:“石河子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团队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曹老师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曹老师一直关心他们的成长。生活之外,曹老师还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提升学历。现在曹老师带领的团队已经博士化,这和曹老师的关心与他本人的凝聚力是分不开的。”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育种教研室主任孔广超说:“曹老师他为年轻教师在求学、配偶就业、解决住房、职称晋升多方面,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在工作中,尽管年事已高,但仍尽可能做到亲手传帮带,在试验田、在办公室、在农场田间地头,都不忘对年轻老师进行指导和教导,全心全意带好团队成员,以使他们能尽快成长和独立起来,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光明日报报道的事迹都很真实,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是曹老师多年来关心团队建设和后继力量培养的具体事例,这同样也激励着团队成员的前进步伐。”
石河子大学麦类研究所所长李卫华说:“我们都是曹老师科研团队的一员,在做科研课题上,曹老师任务分工明确,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分配任务,这种优良做法一直延续了下来。曹老师工作严谨、吃苦耐劳,带领年轻老师做科研,几乎是手把手地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