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常山何老人反复咳嗽、咳痰有5年了,前些日子出现咯血症状,到家附近的球川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根据病情,随后又被转诊至常山县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慢性阻塞性肺炎。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周建英主任通过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为他进行了远程会诊。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县级医院再到省级医院专家会诊,常山何老人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享受到了最优质的省级专家诊疗和服务。而这,要归功于“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成果推广与应用。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年项目正式立项。项目组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教授告诉记者,针对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研究团队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档案、区域信息系统规范等13类66个标准,其中8个标准已经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4个标准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2012年2月26日,“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在杭州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的运用,创建了以居民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模式,不仅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还大幅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缩小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鸿沟。
目前,该项目已联通浙江省内10家省级医院、140余家市县级医院、50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1200余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在江西、贵州、四川、新疆等12个省(区、市)开展示范应用,累计开展3500多例远程重症监护、600余次临床案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远程教学,累计培训基层医生3万余人次。
本报记者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