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8日 星期六

    厦门翔安:崛起一支农民“文化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8日 01版)

        今年初,闽南乡音的竖笛声飘到了北京,登上第十二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在表演中添加舞蹈和队列变化,让这个取材于农村生活的闽南童谣——《草蜢弄鸡公》更逗趣了。翔安古宅小学器乐队22名孩子因为改良版的《草蜢弄鸡公》一举夺得比赛金奖。

        这些孩子第一次走出厦门参加比赛载誉归来,村里的长辈专门在村口燃放鞭炮为孩子们接风。据了解,当地鞭炮不单为孩子们此次凯旋而放,还为每次出去“闯荡”获奖回来的农民文化表演队而放。

        要数到底有多少农民文化表演队在活动?翔安人也给不出准确的数字,他们只能骄傲地告诉我们:这里崛起一支庞大的农民“文化军”,这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年到头响不停……

        由“散兵游勇”到组团成“军”

        走进翔安,“儿童团”、“老人团”等带来的扇子舞、南音、合唱、民乐等表演让人“眼花缭乱”。当记者走访时,发现翔安各社区、村落早已把这样的表演当成“家常便饭”。目前,翔安有112个村(社区),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支文化队,少则一支几十人,多则一支上百人,几乎每天都在“领衔”群众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翔安农民“文化军”发展的轨迹,是翔安扶持农村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近年来,翔安从农村文化发展“软肋”入手,建立区镇村三级覆盖的文化活动中心,市、区、镇三年来投入近1000万元,建立45个农村文化室,同时帮助农民添置音响设备、表演道具等。有政府送来的“春风”,农民积极性倍增,使“三岛腰鼓队”、舞狮舞龙队、南音、“拍胸舞”、宋江阵等表演队伍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上百人规模,得以出入在各种节庆场合。

        由小打小闹到品牌推进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洗脚上岸”“吹拉弹唱”,一直以来,翔安农民怡然自得地过着有文化的小日子。不曾想,只为享受快乐的乡土文化有一天也能登上“大雅之堂”。翔安56名从事种田、炸油条、卖面包等各种职业的“嫂子”成立了合唱团,用嗓音演绎最悠远、最乡土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合唱团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到处去公益演出,把快乐“传染”给更多的人。

        类似这种村民自发组建的文化活动分队往往特别活跃,但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包装”就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中。翔安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把在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有潜力的文化活动作为品牌来扶持,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文化“一镇一品牌”甚至“一镇多品牌”的培育。

        文化“一镇一品牌”是否上水平,那得全看“演员”的功底。走近翔安的农民,问问当地文化品牌是啥水平,农民即兴来一段,请你来当“裁判”。农民还满脸自豪地说,我们可是受过专业训练,有专业老师指导,还有村级业余文化辅导员、文化协管员来给我们把关。

        文化GDP与物质经济GDP同步增长

        在翔安问起,一群种菜会跳舞的农民在何方?当地农民都会心领神会地说:到新圩镇找“汉子拍胸舞”团。“汉子拍胸舞”表演团平时呼喊一声,带上唱片和扩音机,包车前往,不用化装,表演服装一穿,即使没有音乐,原汁原味的表演也可让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这个表演团的“经纪人”黄亦国告诉记者,“汉子拍胸舞”现在一年要表演100多场,成为厦门市庆典、酒店文艺表演、旅游营销表演的经典节目。

        端起文化“饭碗”,走向市场,翔安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了一手操办品牌经营推介、市场营销等,形成一项特色文化产业,为文化GDP的快速增长“推波助澜”。翔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曾东生介绍说,翔安区明确提出:文化GDP与物质经济GDP一样重要。翔安区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进一步扶持民间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增强文化自信。眼下,翔安正把最具闽南风情的车鼓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等特色表演与旅游市场“捆绑”在一起,让更多农民在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瑞声 蔡江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