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级那年,在面临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的抉择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生张振东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到西部支教一年。经过重重选拔,他成为北大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并被大家选为团长,前往青海支教。
2010年8月,张振东来到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东峡民族学校——坐落在一片原始森林脚下,学生来自周围的几个乡镇。
青海是美丽的,但在北大的几个支教服务地里,各方面条件算是最差的。学校的食堂常年只有一种叫面片的食物,生活用水都是山泉水,夏天也冰冷刺骨,每次洗衣服都很痛苦。语言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和学生家长交流起来很费劲。还好之前有预料,他很快适应并安顿下来。
但是,学生们的基础都不太扎实,成绩也一直不好。面对这种现状,张振东放弃了原本设想的不切合当地实际的教学计划,向当地老师请教,重新帮学生打基础。这是他在西部学到的第一课,理想要和实际联系起来,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西部学到的第二课是家访,因为很多地方不通车,他不得不和同伴们行走在高原,这让他真正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西部农村的民风与民情,用心体会到西部人民的淳朴、智慧以及对知识的尊重。
比起东部和城市里的孩子,西部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要差很多。于是,张振东和伙伴们竭尽所能帮助他们——为他们争取尽可能多的助学金,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对实在不能回到学校的学生,他们也没有放弃,帮助他们联系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一技之长。
一年的支教结束后,张振东又回到了燕园,选择在教育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业。如今,他仍和青海的学生保持通信,那颗志愿者的心依然火热:“胡锦涛总书记给我们北大研究生支教团回信,勉励我们‘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这将成为我今后人生旅程永恒的座右铭。”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