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7日 星期五

    青年成才环境成为热门话题

    本报对刘路事件报道引起阵阵涟漪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7日 01版)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记者赵玙 通讯员唐百友)中南大学推出年轻研究员刘路一事成为热门话题,引发人们对青年成长环境、成才规律的深入思考。

        4月20日,本报一版刊发有关刘路的消息,五版刊发长篇通讯《刘路是怎么一飞冲天的》,引起广泛关注。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和讯网、先锋教育网、为先在线以及中南大学新闻网等在第一时间转载。在中南大学,许多同学争先恐后阅读了报道,纷纷在学校网站上留言。

        文学院大四本科生陈诗伟说,《刘路是怎么一飞冲天的》一文,真实反映了中南大学从校长到教授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思考以及青年师生的精神面貌,深刻揭示了中南大学这所合并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鼓人心,扬激情。

        文学院研究生朱梦说,记者的目光并不单单聚焦在刘路这样一位万众瞩目的新星身上,同时更加关注刘路背后支持和帮助他成功成才的原因,报道关注中南大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理念,充分体现了该校改革发展的新策略。刘路这样优秀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还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

        管理学研究生睢晓阳说,学校作出的很多措施都很有力度,包括这次对刘路的奖励,直接让他做研究员同时给100万元,这对广大师生无疑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足以说明中南大学对年轻人才的爱惜和重视。我们作为中南大学的青年学子,也应该好好努力,争取在这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多出成果。

        文艺学研究生石曼婷说,刘路事件让我反思,我们大部分同学从小学到大学都在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强调死记硬背,强调成绩排名,可是我们从这些知识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思考呢?中南大学对刘路的奖励恰恰给了我这样一个答案。学校之道在于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庸才,只有将学生的发展方向引导向科学、真理的方向,学校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交通0901班学生王通说,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首先源于对个人兴趣的培养,刘路的成功正是源于学校培养个人兴趣的宽松环境,没有课业的沉重负担,没有教学的按图索骥,而是开放的教学思路和自主的学习环境,刘路的出现只是这种教育思路成功的开始。

        文学院大四学生程海威说,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立场来看,很多身在其位的真正应该有所担当的教授、研究员,反而没有一个普通本科学生有科研探索精神和行动力。年轻新鲜力量的涌现,使我们看到希望和梦想,学校的破格聘任更使我们有了更高的期待和前进的动力。

        文学院大三学生向碧霞说,刘路几次为了不打扰同学学习而拒绝接受采访的行为,使我感慨万分。现在社会上想出名的人太多,一旦出了名就翻脸不认人的人也有不少,而刘路却想着让众人慢慢忘记自己,还他一片安静思考的乐土。有了这样的学长做榜样,我觉得下一个一鸣惊人的人就在身旁也说不准。那么,同学们,就时刻准备着吧,准备着将自己也变成“下一个”。

        另外,记者还接到本报40多年的忠实读者、北京大学哲学系76岁老教授冯国瑞的来电,请记者向刘路导师侯振廷教授转达对培养刘路的意见:一是在刘路30岁以前,让他在数学领域充分发展;二是在刘路40岁以前,培养他向跨学科发展,即数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数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三是在刘路40岁以后,培养他向数学与哲学学科的交叉方向发展,只有具备了哲学意识,才能像钱学森、吴良镛等大师一样,作出大的成果,为国家和人类作出大的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