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6日 星期四

    观察

    北京电影节传递了哪些信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6日 05版)
    4月25日,北京,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活动上,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世界电影艺术和电影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曦/CFP

        4月23日,北京之夜,光影流金、群星璀璨。在4000多名中外嘉宾、上亿电影观众的见证下,“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盛大开幕。世界电影制片人协会总干事班华·吉尼斯提、15位国际电影节主席及300名中外明星导演亮相红毯,连红遍全球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都不远万里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正成为全球明星热捧和青睐的电影艺术盛典。在开幕式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北京市长郭金龙不无自豪地宣布:“影视之都”已经屹立于世界电影艺术之林。

        “影视之都”,为什么会是“北京”?

        “契合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梦想”

        作为世界电影传奇人物的詹姆斯·卡梅隆,非常看好北京及北京电影节。他说,北京电影节契合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梦想,是我和所有朋友们乐见其成的世界影坛盛事。在这里,我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和北京国际电影节,正以其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姿态,真诚地接纳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形式概念、不同内容蕴涵的优秀电影,让我们有机会充分欣赏世界各国电影,品味其中反映的各国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及精神宝藏。

        作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北京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她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独具魅力的奥运城市,还聚集着中国最多的电影制作、发行、教育机构和各类专业人才,拥有最广泛的电影观众、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为中国电影长廊奉献了最丰富、最精美的影像画卷。2011年,中国生产各类电影791部,故事片558部,而北京一地就生产故事片306部,占50%以上的份额。

        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钟大丰表示,电影节给了首都人民一次体验当今世界电影艺术风貌和文化魅力的很好机会,也必然会对北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丰富首都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影响力、打造“影视之都”,与世界电影界深化合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北京把文化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工作,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9000亿元,文化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据电影节组委会透露,今年电影节签约数额将突破50亿元人民币。正如卡梅隆所讲,他来北京国际电影节,就是希望寻找到与中国电影进行商业合作的机会。

        “中国风”与“北京味”

        “中国了不起,北京了不起!”

        电影节的全球胸怀、国际视野受到各方电影人、包括一些国家电影节主席的赞赏。“正如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如今的北京正迎来她的世界性时刻。作为电影人,如果你尚未踏入北京,这意味着,你正在远离电影事业的真正发生地。”美国著名导演罗伯·明可夫对电影节不吝赞美之辞。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认为,北京电影节集国际性、高端性、专业性与群众参与性于一体,独具特色,彰显了中国电影的博大精深,彰显了中国电影的文化气质,是对“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北京风格”的完美阐释。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个电影节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艺术文化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盛会。以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更是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将电影节推向了极至。

        尽管世界上的电影节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每一个成功的电影节都别具特色,如“戛纳电影节”的国际交流,“釜山电影节”的青年电影人活动,“东京电影节”的亚洲文化特色,“上海电影节”的合作制片讨论等。那么,北京国际电影节如何在电影节的理念、活动、内容上体现出“北京味”,办出自己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众多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考验着电影节组织者的智慧。

        “今年北京电影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北京味’。”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评价道。北京高校林立,热爱影视艺术的青年学生和青年电影人才众多。北京电影节整合了创办已经19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体现了北京电影节的青年、青春、成长、创新的特点。同时推出一些“世界电影中的中国”、“世界看中国”电影专题,形成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特点、文化传统的影视作品系列,突出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主题,突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北京味”,利用这种文化差异吸引更多的国际电影人关注北京。

        尹鸿表示,如果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中华味道”、“全球互动”、“青春活力”结合的话,那么在世界众多电影节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味道是风貌,青春活力是风格,全球互动是风骨,无论是在电影节奖项的设计或是各种电影节活动的组织,以及商业运作和衍生推广等方面,都可以逐渐形成北京电影节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彰显世界城市的“胸怀”

        “这个国家正越来越开放和自信!”

        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这部只有几十万美元制作的小成本电影,因其“真实的情节,朴实无华的表演,催人泪下的故事”在奥斯卡、金球奖、柏林电影节上夺得多项国际大奖。伊朗《德黑兰时报》第一时间发布了《一次别离》亮相北京电影节的消息。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北京正成为国际电影人的淘金地。“北京在打造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就应该海纳百川,彰显世界城市包容的胸怀。”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和平说。作为首善之区,北京要让全国的各个民族、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都在这个土地上汇合,这种汇合本身就会促进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也符合“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从去年的“电影季”升级为今年的“电影节”,北京电影节以更为盛大的规模、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创新的形式,更加丰硕的成果,更加广泛的群众参与,彰显主办方的国际视野、远大抱负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学者指出,“电影节经济”和“奥运会经济”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契机和推手。如“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6万名电影界专业人士和20万名游客;“柏林电影节”每年吸引了1.5万名专业人士、80多个国家的3500多名记者,每年游客达30万人次。去年北京电影季吸引了10万人参与,今年电影节仅参与报道的中外媒体就有180多家、近900名记者。

        北京盛唐董事长赵晓雯表示,举办国际性的电影节,对电影行业、主办城市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意义。像奥运会,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高规格的电影节,可以提升主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

        正如美国金牌制片人乔恩·兰道在电影节上说的,对于中美双方的电影界来说,能够合作是巨大的进步。对美国来讲,也需要中国这样的市场来生存。对中国来说,更多美国电影的放映,可以让中国电影人思考一部电影怎样才算好!“中国能够向更多电影敞开大门,是令人激动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习并理解中国市场。”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 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