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5日 星期三

    时代先锋

    领跑全军信息化建设

    ——记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5日 11版)

        信息化是技术创新的比拼,更是高端人才的博弈。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天赋的顶尖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领跑全军信息化建设的秘诀。

        是团体赛也是接力赛

        信息化科研事业,是团体赛也是接力赛。

        为组织攻坚克难的科研人才方阵,所党委专门制订“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和“院士后备人选培养长远规划”,对研究室领导进行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对课题组负责人实行AB角竞争管理,对高职技术干部严格执行不低于10%的末位淘汰制,并设立所长基金、创新基金和特殊贡献奖,分类分级制订绩效考评标准,努力为科技干部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所党委特别注重让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加速成长,专门规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课题负责人;做到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该所还注重发挥院士、专家和科研骨干的“酵母”作用。戴浩院士把培养年轻科研骨干作为责任,2001年主动辞去总工职务,专心搞科研、带新人。数据链项目总师尹浩,曾主持完成新型军事通信系统等20多个科研项目,2008年他获得“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将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研究所人才奖励基金,以鼓励年轻人成长成才。

        目前,该所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8人,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31人,形成“一线过得硬、二线接得上、三线有储备”的可喜局面。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这个所的人都步履匆匆。机房内,计算机的蜂鸣声通宵达旦;集体研讨,从会议室一直延续到饭堂、宿舍……领跑全军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研制系统成果项目的总师王建新,一向苛求技术完美,所里不少人背后叫他“倔死牛”。在他看来,战争不等人,信息化建设必须只争朝夕。他总会不分上班下班地安排新的任务,总会对已经成型的汇报和方案横挑鼻子竖挑眼,总会深入到部队一线单位搞调研,且说走就走。

        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某研究中心主任唐宏,人称“拼命三郎”。为了在45天内研制出一套边海防指挥信息系统原型,他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拼就是40天,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晕倒在研讨现场。“你不要命了?图什么?!”妻子责备他。“就图不让我军吃败仗、能打赢!”“拼命三郎”回答。

        服从信仰和价值

        初宁,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这个所牵头攻关“多维态势显示”技术。几名资深老专家自愿打下手,一群中青年科研骨干主动担起攻坚重任。初宁说:“他们不是在服从我,而是在服从当代革命军人的信仰和价值。”

        高阜乡负责科研立项、协调、调研等事务性工作。她默默告诫自己:做一个永不离岗的哨兵。这一守就是20多年!

        2006年,父亲病危,需马上手术,可她难以离开——每天有十几个科研项目需要照料,一项都耽误不得。直到领导命令她放下工作赶回去,才匆匆见到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父亲。看着一身疲惫、匆匆赶来的女儿,病床上的父亲吃力地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不用担心我,赶快回去吧!你太忙了,我走了以后,让你妹妹照顾你妈吧。”为了国家和军队事业,高阜乡只能挥泪告别。

        谢永强与何元智,是一对全程参与科研攻关的博士夫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们照顾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儿子5岁多时,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匆忙把孩子哄睡后,再去办公室加班。一次,何元智回到家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孩子的爸爸因加班没回家。何元智进门打开灯一看,顿时吓坏了:床上是空的,孩子不见了!何元智发疯似的挨个房间找。终于,在卧室窗帘后面找到了已经睡熟的儿子。孩子醒来后,扑进她怀里说:“妈妈,我怕。”何元智紧紧抱着儿子,放声大哭。

        在奉献与拼搏中,谢永强、何元智夫妇取得了骄人成就:谢永强有14项获奖成果,其中有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何元智有6项获奖成果,其中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被评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

        在这个研究所,因为从事关系国家核心机密的科研工作,许多人甘当“无名英雄”:成果不能发表,事迹不能登报,也别想得到社会赞誉。但是,党和军队的史册里,会有他们的名字;这些年,军委、总部首长对研究所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肯定和褒奖,是他们最为珍视的荣誉。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在通往胜利的征途上,那无私拼搏的就是我;在共和国的星河里,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这是该所官兵最爱唱的一首歌。

        (本报特约记者 张彦中 本报通讯员 吴 旭 刘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