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作为哲学史家文库第2辑中的一种出版的段德智教授新作《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是我国莱布尼茨哲学研究领域又一值得注意的新成果。
该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注重面向世界,积极开展与国际莱布尼茨哲学界的学术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阐述莱布尼茨哲学的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
第一,该著针对国际莱布尼茨哲学界偏重于将莱布尼茨哲学逻辑化的理论倾向,依据文本突出强调了作为“关于存在的大原则”的充足理由原则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了充足理由原则在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元哲学”地位,从而不仅从本体论层面还原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原貌,而且还据此比较成功地解读了莱布尼茨对叔本华、海德格尔等当代哲学大家的影响,从而使之赢得了鲜活的时代意义。
第二,该著依据文本论证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中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性,从而也就论证了“中年莱布尼茨”与“晚年莱布尼茨”的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性,努力把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解并阐释成一个包含诸阶段于自身内的一个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衔接的统一的发展过程。为此,作者还比较详尽地考察了莱布尼茨的两类实体(“有形实体”与“单纯实体”)学说、两种物质(“原初物质”与“次级物质”)学说和两种力(“原初的力”与“派生的力”)学说,并且证明其中“有形实体”、“次级物质”和“派生的力”正是莱布尼茨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相互关联的基本中介。这就有力地回应了西方学者肢解莱布尼茨哲学的企图,捍卫了莱布尼茨哲学所固有的内在统一性。
第三,该著针对一些西方莱布尼茨学者片面地关注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非理性主义向度的理论倾向,突出强调和论证了该学说的认识论向度和美学向度,从而赋予该学说以更为丰富的时代意义。就莱布尼茨微知觉学说的认识论向度而言,作者区分了微知觉的三重意涵——“类型学的意涵”、“本体论的意涵”和“动力学的意涵”,并且论证了微知觉因此而具有的重大认识论意义。
段著的出版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要取得一些比较重大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经过长期辛勤劳作,甚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学者对莱布尼茨的介绍和研究,如果从1908年郭凤翰所译英国张伯尔的《世界名人传略》将莱布尼茨作为“名人”介绍给中国读者时算起,迄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尽管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无论如何,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都可以算是中国学者在莱布尼茨哲学研究领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无论是就该著所关涉的莱布尼茨哲学领域的广度,还是就该著所关涉的莱布尼茨哲学的深度及其阐释莱布尼茨哲学的系统性,都表现出了一些超越前人的景象。该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固然与作者30多年的辛勤劳作不无关系,但与其他哲学前辈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作者的老师陈修斋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开始了其对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的漫长征程。在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陈修斋先生不仅翻译出版了《人类理智新论》、《新系统及其说明》和《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等著作,而且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学术专著《莱布尼茨》(陈修斋、段德智著,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我国学者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更值得一提的是,贺麟先生不仅“审读”了陈修斋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所写出的第一篇莱布尼茨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的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而且还“提出了若干条重要意见”(陈修斋语)。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不仅是作者本人的一项学术成果,而且也承载了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学术理想,并浸润了两代人乃至三代人的辛勤汗水。由此看来,不论是从该著的学术价值,还是从其体现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来看,都是值得研读的佳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