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3日 星期一

    百年老校的“三不变”

    南通大学发展特色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3日   03 版)

        100年沧桑巨变,南通大学几经跋涉,筚路蓝缕,但始终薪火相传,续写华章。对南通大学而言,百年就是其扬帆远航的新起点。回首一个世纪的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厚重、积淀,更看到了其百年沧桑中持久不变的文化追求、学科追求和育人追求。

        秉持特色,不变的文化追求

        合并前的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所学院,各具特色,怎样融合原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校园文化,成为南通大学合并初期面临的问题。

        4月14日一早,南通大学一群身着黄色或蓝色制服的“莫文隋”协会爱心包裹劝募志愿者整装待发。记者也穿上蓝色制服,跟随他们来到南通市邮政局长桥支局门外,开展募捐活动。到达目的地后,志愿者们迅速摆好桌椅,放置捐款箱,挂上红条幅,拿出准备好的传单不停向来往市民发送,并劝说他们为贫困灾区孩子捐款。在志愿者动情地劝说下,募捐箱前瞬时聚集了不少前来捐款的市民,此时,志愿者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有人负责记录捐助物资,一切井井有条。

        “莫文隋”是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在资助贫困学子时留下的名字。如今,南通大学将“莫文隋”文化延续下来,成立了“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全校三万多名师生员工中,有27000名注册成为了协会志愿者,该社团下的“多背一公斤”、“情系村小”等志愿服务项目更成为了学校乃至全国志愿服务的响亮品牌。 

        漫步校园,记者发现,七八个头戴小红帽的大学生蹲在路边整理废旧报刊、饮料瓶,他们是南通大学可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的志愿者。此时,该中心负责人、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石敏正推着一辆旧三轮车走来,三轮车上已经堆满了废品。“把卖废品的钱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既环保又有意义!”石敏边堆放废品边说。据他透露,这是原南通师范学院“张联”现象在通大的延伸。

        “‘张联’,是指一群普通人联合起来捐资助学。多年来,‘张联’一直为贫困生捐款,从未间断。”通大理学院党委书记陈玉君如是说。

        南通大学不仅融合了“莫文隋”、“张联”的文化品格,而且将南通医学院的崇高师德传承下来。

        在该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一群学生围在一个精密的玻璃柜前,默默瞻仰。玻璃柜内是一具完整的人体遗骨,呈站立姿势,右手骨弯在胸前,头骨仿佛还望着台下的学生。这是原南通医学院老教授夏元贞的骨架。

        现场同学说,学校学生每年都会前来瞻仰,尤其是大一新生,对他们而言,这似乎成了一种入学礼。“我要把遗体献给学校,制成骨骼标本,让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听着老师说出夏元贞老教授的遗嘱,现场一片肃静。

        如今,这种“爱与责任”的文化品格,构建起了南通大学的别样情怀。

        筑巢引凤,不变的学科追求

        南通大学合并前的三个院校,在地理上各有各的地盘、在人员上各有各的班子、在专业设置上各有各的特点。在整合过程中,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融合提升,是南通大学发展初期的难题。 

        “合并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科水平上去了,其他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矛盾才能迎刃而解。”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教授说,目前南通大学已形成九大学科门类,但学校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面开花,只能突出重点,发展医学等优势学科。

        南通大学在承接原来三所学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搭建新平台,把重点实验室作为了建设重点学科以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举措。

        来到南通大学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研究人员正井然有序地进行计算、测量。实验室景为平教授介绍说,该实验室属于江苏省重点实验室,自2002年成立以来,实验室帮助企业啃下了不少“硬骨头”。

        “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关键。”南通大学校长袁银男教授一语中的。南通大学围绕申请博士点、扩充硕士点这一契机,加大引人引智的力度,聘任了6位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的海外高层次专家为特聘教授。2011年,聘任艺术大师范曾为终身教授。5年来,先后通过“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等引进补充教师56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92人。

        通过原有三个学院的优势互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如今,南通大学学科建设的单一性问题已不复存在。回顾通大近8年的改革发展,顾晓松教授感触颇深:“南通大学的合并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正是合并办学,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蓄水养鱼,不变的育人追求

        “综合性大学是城市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南通,缺的正是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合并前,来南通考察的美国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南通缺少“蓄水池”。如今,有了南通大学这一“蓄水池”,接下来怎么“养鱼”成了通大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袁银男教授看来,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南通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人才的重任。

        罗来武,南通大学研一学生。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罗来武的团队作品《双抛物面均匀反射聚光跟踪光伏发电供热装置》脱颖折桂。

        罗来武本科四年也是在南通大学度过的,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学生。

        “为什么要留下来读研?”

        “这里有指导学生创新的良师,有为学生科研创新搭建的平台,我毫无离开的理由。”罗来武语气坚定。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南通大学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共建立了18家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大四学生袁媛曾多次在竞赛中获奖,她说,这得益于学校“梯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竞赛项目组成兴趣学习班,学生覆盖各个年级,既发挥了“以老带新”的作用,更有效挖掘了学生潜能。

        为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南通大学频出新招。

        在南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大四学生顾晓涛正忙着布置办公室。他刚成立了一家电子公司,主推产品是面向普通家庭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提及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顾晓涛有些激动:“我不仅享受3年房租全免的优惠,而且得到了市财政局规定的初始创业补贴,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在南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已经有十多家学生注册的企业入驻。

        校地互动、服务地方是南通大学的办学特色。去年,该校与盐城市阜宁县科技局签署了阜宁工作站共建协议,南通大学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触角伸到苏北。“大学的作用就像一个放大器,让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校服务地方办公室副主任姚兴田如是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顾晓松教授满怀信心:“百年通大的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我们现在要为新百年打下坚实基础,创造辉煌新起点。”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环明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